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放慢脚步,作为生存的基本准则,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跟上脚步,才能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最近大热的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渗透悄无声息,却一点一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多媒体说,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是对人的共享,这是真的么?如果是,那么人应该怎样共享?
共享经济最早提出于1978年的美国,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社会资源。可见,共享经济被提出的时候,就包含了共享人才这一概念,共享人才的概念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也就是美国的人才租赁行业。不仅如此,人才租赁行业在美国的实施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人的共享不是天方夜谭。
而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国内社会,老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上的传统招聘平台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但是作为发展中企业,人才的招聘十分困难,花出去大把的资金,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堆堆模棱两可的简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人才却还是被埋没在人海里。这让广大企业逐渐对现有的人才供给市场失去了信任。
而共享模式的提出,恰如其分的弥补了这一环节的缺失与断裂。“共享”本身意味着多,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它与保守的一对一相反,试图冲破单一、低效的机制。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着人力、财力双缺乏的情况。偏偏这个时候优势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企业都希望能在这个时候谋求好的发展,发展就必须有人,招人就得有钱,工资、社保、前景、福利都是人才选择企业的基本标准,哪一样不要钱?于是在招聘竞争中,中小企业自然不是大企业的对手,而大企业的人才往往呈现饱和状态,求职人员进入后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公司的提升。于是陷入一种死循环,干的干死,涝的涝死。
共享人才就是用来打破这一窘境的,解除企业对人才的禁锢和占有,让多余的空闲人才劳动力进入企业圈内流通,在同样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企业用人问题,从而达到企业圈内的生态平衡。
��UU�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