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刚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总是会看各种竞品,独自去思考各种产品方案,但有时候会发现效率并不高。
慢慢地这几年,我发现工作当中,我经常是独立思考一番后,再去进行各种竞品分析,但选择的竞品往往都是不直接竞品,而是看起毫不相关的竞品,比如我做在线教育,那么可能会去研究电商app。
而在思考产品方案的时候,我往往会去想,市面哪些产品或模块已经实现了类似的效果,比如对于写字,怎么判定小孩字写得好不好这个问题,老师给你打个分,总得有个依据吧,这样家长才能信服,我马上就联想到我逛汽车网站时,会有各种维度来给某个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正可以迁移到写字评价中吗? 我可以从字迹工整程度,笔锋程度等多个维度来进行衡量。
于是我越来越发现:解决问题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虽然在线教育和电商、写字和汽车网站不相关,但是本质上很多都是一样的。
这种思维就是:
类比思维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以前我没有经常使用这个思维呢?类比我早就知道啊。
这种思维看起来我们经常会使用,比如和别人解释某个抽象概念时候,为了让对方便于理解,我们往往会进行各种比喻和形象化。
但具体到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这块,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去利用类比思维,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也证实了这点。
假设你是一个医生,有一个患了胃部恶性肿瘤的病人,对这个病人动手术是不可能的,可如果不消除肿瘤,病人就会死。现在有很多不同强度的射线可以消灭肿瘤。如果射线强度足够高,肿瘤就会消失。但不幸的是,这种高强度的射线也会损害射线到肿瘤所经过的健康组织。低强度的射线对健康组织无害,但它对肿瘤也可能没有任何影响。那么采用什么程序在消灭肿瘤的同时又避免破坏健康组织呢?
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可能不会马上找到合适的答案,这很正常,事实上在这个实验中,仅仅有10%被试者找到了答案即用许多来自不同方向的低强度的射线射向肿瘤。
然后心理学家选用另一组被试者来阅读和记忆下面的”堡垒“故事。
一个国家受制于一个独裁者建立的堡垒,这个堡垒处在国家的中心,周围是农场和村庄,其中有很多通向堡垒的路。一位革命将军宣告要占领这个堡垒,他把军队集中在一条路上展开进攻,但是独裁者在每条路上安装了地雷,不过为了运送粮食,地雷的设置仅可让少数人通过,重压之下就会引爆,因此将军把军队分成多个小队到每条道路上,各队纷纷在同一时间向堡垒进攻,最终推翻了独裁者。
在让被试者读完故事后再解答辐射问题,结果30%的被试者能够解决解决问题,但仍然有70%的被试者在阅读了类比的源故事后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心理学家提示被试者想想他们读过的故事时,他们的成功率达到了75%,是刚才的两倍。
故事其实已经存储在了被试者的记忆中,但是他们不太容易回忆起来,并将故事和问题结合起来,所以难以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没有使用类比思维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集中于问题的表面特征,更关注问题的特定成分,比如肿瘤城堡,射线和士兵。
心理学家证实:当表面特征越相似,人们越容易进行类比。
但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表面特征千差万别,这导致我们很难类比。
一方面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很难提取与问题相关的案例和信息,比如城堡;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提取到了相关的信息,但是没有与之进行联系起来,就很难运用到类比思维,就如肿瘤和城堡没有结合进行联想。
怎么办?
1.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新知识时候多多与自身相联系,这会加深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你看到汽车网站的评价体系,那么多想想,是否评价一个人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呢?这样当我评价一个人时,可信度是不是提升很多呢。
还比如初中我们学习物理了解到电流这个概念,就可以将电流和水流进行联系起来。
遇到新的问题时,大脑马上就会从熟悉的信息中提取出来用以解决,而自身本身就是最熟悉不过的信息了,所以多多联系自身是个非常好的习惯。
2.多多思考每个知识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运用类比,往往是因为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在之前已经思考过类似问题的本质,那么遇到新问题时,解决效率会大大提升。
看到汽车网站评价体系,多多思考不难发现,其实可以延展到任何可以多维量化的标准评价体系里。
一旦抽象化某个解决方案,你会发现这个方案能够运用到很多领域。
总结
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先人们早就碰到并给出解决方案了。
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不是马上着手从0-1去想解决方案,重现造轮子,而是想想记忆当中哪些事物是与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