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语里叫做,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 .
第一次在班上用法语做exposée时,我介绍的就是这本小说。那次我得到了不俗的评价。
说起来却是惭愧的。这本情节并不复杂的哲理小说,我竟然看完之后不太懂。一遍一遍地反复翻阅揣摩,结果都是很快睡着了。
最近重读,在那些弯弯绕绕的哲理里竟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开始欣赏这位作家的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所谓的哲理,绝不是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学那些乌七八糟的鬼东西。而必定要是探讨人与世界关系的。
他笔下的主角们其实都是现实人物的缩影,在现实的欲望中纠缠,不可自拔。然而他们的不同在于,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不同,不肯忠诚于某一个人,不肯达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不肯承担爱情附带的人生责任,不肯与乌合之众同流合污。
男主人公托马斯,婚姻失败后一心游离于众多情妇中间,即使他知道真爱来临,也依然用肉体出轨背叛了他唯一爱上的女人。
托马斯的情妇之一,是一个女画家。坚持自我,风格迥异,不理会任何人强加给她的期待,只遵从心意地去画画和生活,也不会为爱卑躬屈膝。
他们身上共同反映出作家本人的态度——反对媚俗。
我看到作家阐释媚俗——le kitsch 时,突然想起黄渤主演的一部电影《乌合之众》,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被一帮人用言语杀死,所谓的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大抵如此。
世俗的傲慢与偏见,总是把一种价值观强加给每个人,什么是一定对的,什么又是一定不对,谁说能算数。也因为这样,我们习惯了去接受,不加思考地接受,并一切照做。
我们努力的同化自己,绝不要做异类。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闪闪发光的那些,总是人群里不肯屈从的异类。我们开始仰望他们,何其羡慕,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敢与我们不同。
我一直在想,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对于托马斯,那是生活的责任。
对于更广大的人来说,不能承受的轻,大概是生命中那些看似轻如鸿毛,实则让人难以承受的东西。
现在回想,我似乎又有了一点自己的解读。
高三那年,奶奶永远离开了我。她离开前,已经瘫痪在床好几年。我一心钻进学习成绩里去,对她不闻不问。我和所有人想的一样,我们还有时间,等我有时间,我一定回去多陪她。
奶奶成了我生活里的小事,这是抚养我长大的老人,直到她离开,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有些道理我只是光会说,我犯的错误始终和普通人一样。
出殡那天我站在她的遗体前痛哭流涕,听不进劝。没人看见在某一刻我的世界全然崩溃。因为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是我一直以为轻却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在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是的获奖感言。他说过,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人类越思考,就离真理越远。因为你永远跟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