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绿洲建设中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作者: 任建平_海问联合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11:46 被阅读129次

    人类的社会化思维模式

    历史上的很多事件都会让现代人费解。二战时,德国人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可是并没有太多的德国人反对这样做,反而那个时代的很多德国人是支持希特勒的。在日本,情况也是类似的。直到现在,很多日本人还不了解,或者不认为日本在二战时犯下了侵略的罪行。

    在文革的时候,大部分国人都主动或被动得参与了那场灾难性的运动。当时很多人的行为放到现在来看非常荒谬。前不久去世的陈毅之子陈小鲁就在文革的时期领导和参与了批斗老师的活动,多年后他正式为这样的行为做了道歉。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并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和错误之处哪?这些极端的事件好像是人类历史中的偶发事件,是人类突发的集体疯狂。但其实上,这些偶发的疯狂行为的背后都存在着必然。

    或者可以说,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和二战时的人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导致那些灾难和悲剧的背后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种常见于人类的思维模式-社会化的思维(Socialized Mind)。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什么是社会化思维

    社会化思维是人类从传统的社会中孕育出的典型思维模式,上千年来一直存在。要了解社会化思维,我们可以展开一个设想:数百年前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的一个部落或者村庄。部落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在这样的一个小部落中,大家互相依赖才得以生存。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不幸脱离了部落,可能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部落里的每个人都非常注重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和谐共处,轻易不会和他人产生矛盾。 他们通过维持和部落族人的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由于大家紧密的在一起生活,部落中的人也会很自然的接受那些部落中大部分人普遍接受的观点、想法或者道德规范,并避免让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因为那是一种很窘迫的境地)。另外,这样的部落和村庄往往有几位部落首长或者长老,他们有足够的权威并且具备领导部落的经验和能力。部落中的人们也愿意依据这些长老的权威判断来行事。在面临重大挑战和问题时(如邻里之间的纠纷,道德规范被破坏),长老往往会给出终极的裁断。

    上面描述的情景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在宗族观念很兴盛的福建南部地区,包括永定、龙岩、漳州,散布着很多客家土楼。这些土楼形成了人们共同生产、聚集生活、共同防御的生活模式,而土地的所有权以宗族的名义共同集体占有和经营,保证了宗族在乡村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根据1950年左右的统计调查,在闽西和闽北地区,宗族占有的土地超过了50%。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隐私因此也无从谈起。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事务,更关系着宗族势力的延续。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也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传统社会形态下,为什么有很多长辈碰到年轻晚辈时,会顺口问出一系列私人问题,“你结婚了吗”,“生小孩了吗”,“工资多少”。

    即使迈入现代社会,大部分成年人都会保留着这样的社会化思维。这样的思维模式如同我们的基因一样,由我们的历史传承而来,深深的刻入了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在美国、日本、欧洲还是在中国,很多成年人的思维模式都还展现着社会化思维的特征:

    -我们被我们周边环境的期待和定义所塑造

    -我们会和我们认同的保持一致或者忠于我们的认同

    -我们自我的感知主要通过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以及通行的思想和想法来表达

    如果我们希望判断是否一个人处于社会化思维的状态时,如下的行为可以作为关键的识别标记:

    1. 追随权威:具备社会化思维的人容易跟随权威。一旦接受权威人物的想法,他们总是非常信服。对权威人物的言论全然接受,并当作自己行事的楷模。他们甚至会认为特定的权威人物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崇拜周恩来。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位完美的楷模。二十五岁时,我去参加面试的时候被问到我的楷模是谁时,我分享了我的想法。但让我内心惊讶的是,似乎面试官并不认同我的想法,至少是没有任何的共鸣。

    2. 被主流观点定义: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容易内化为社会化思维的个体的个人想法。他们比较容易接纳那些大众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和思路。当然,如果这样的想法是正面的,他们也容易形成正面的看法。但如果那些想法相对负面,他们也较容易呈现出负面的观点。社会化思维的人将外界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观点的过程往往悄然发生,他们并不认为这些观点是外界环境或者他人给予的。他们会认为那些想法本来就是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利用这些观点来审视世界。由于这些观点是大众观点,他们也比较容易和其他持类似观点的人形成共识。这显然也会反过来让他们更加确认自己观点的独立性。

    媒体是塑造大众观点的主要工具。前不久我看到一篇知乎上的文章,介绍了一项基于各个国家几千多万篇媒体文章的大数据研究分析。其中有一个指标是sentiment index(褒贬指数),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褒贬状态。褒贬指数越小(小于-1),说明这个国家的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负面报道多一些(有偏见)。褒贬指数越大(大于1),说明这个国家的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正面报道多一些。大部分数据分布在+5到-5之间。下面是其他国家的媒体文章对于中国的褒贬指数: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而中国媒体对于其他国家的褒贬数据可见下表:

    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中国记者对哪个国家评价最好?那就是中国自己(1.222)。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态度是  -1.124,对美国的态度是-2.091。但数据显示这些国家都在比较正面地报道中国的事,都在零以上。从这些指数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外国新闻对我们国家常常抱有偏见,因为我们可能活在一个对自己国家评价很高的新闻环境里了。

    这样的分析和我们平时的感知是非常一致的。也说明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对于不同国家积极或者消极的看法,看似是我们本人的观点,其实很大程度是媒体和外部环境施加给我们的。

    孙立平教授总结过三种控制个人思维的方法,第一种是将一种结论强加给你,不接受就会遭受到惩罚;第二种是改变你想问题的方式,即提供给你特定的思维框架;而第三种则是控制你想问题时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

    不管这些思维控制是有意或无意的安排,我们都需要去理解到底我们的思维是外界施加的,还是我们的独立思考所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入和清晰的判断的人就是会陷入社会化思维而无法自拔。

    3. 愿意主动和他人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社会化思维的人非常看重人际关系。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亲密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做出主动讨好别人的动作。他们一般不愿意做出有伤和气的举动,通常都一团和气。如果别人破坏了这样的亲密关系,他们反而会表达出强烈的反感或者敌意。 由于这样的亲密关系归属于和自己同属一个社群的人之间,对于社群以外的人,他们就会表现出抗拒和敌意。

    狭隘的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社会化思维。狭隘的爱国人士通常会认为和自己的国家抗拒的国家都是敌人。他们无法从更大的范畴(比如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现在中美之间正在爆发贸易争端。 具备社会化思维的人,无论他们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容易因为这样的争端将对方视为敌人。狭隘的爱国主义如果不加控制,有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但当这样的敌对关系有一天发生了转变,仇敌和好了,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突然建交了,社会化思维的人当时肯定会感到震撼和难以接受。

    4. 个体往往缺乏调和不同观点和冲突的能力:由于具备社会化思维的人忠于他认同的观点,忠于特定的社群或组织,他们会表现出天然的对于不同想法的排斥和抗拒。因此,当他们面临观点冲突时,也会倍感困惑。

    从集体的角度,社会化思维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会表现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这就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描述的。勒庞描述的群体是冲动和易变的,他们容易轻信和易于受到暗示。同时,当他们聚合在一起时,他们的情绪是夸张和单纯的,会表现出偏执和专横的行为。这也可以解释本文开始时我们谈到的二战时期德国人和日本人支持战争的状态和文革时人们的狂热和专横。

    组织中社会化思维的员工的表达模式

    在现代的组织中,很多人依然处于社会化思维的状态中。从上面的描述中,读者可能会感觉具备社会化思维的个体有很多问题和缺陷。但其实,在一个合作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社会化思维的人们往往是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素。很多人在组织中秉承社会化的思维模式,这让他们可以很容易得融入团队,同时,他们愿意尊重权威和规范,愿意遵从领导者的命令和安排,也很容易和他人展开合作。他们通常可以和同事保持友好甚至非常亲密的工作关系。

    但当情形变糟糕时, 具备社会化的思维的人由于重视关系,更容易形成小团体,他们可能会拉帮结派,并传播负面和消极的想法,影响组织氛围。在组织面临业务挑战和冲突时,他们往往很难展现出有效的协调能力和冲突管理能力。面对组织内部的冲突和矛盾时,他们也会感觉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倍感压力。

    社会化思维的领导者的成长困境

    有一些还处于社会化思维的职业人士,由于业绩优秀,或者其他原因,会被提拔成为管理者。虽然他们承担了领导的岗位,但受到思维的局限,往往不能充分展现出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有的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组织中,有很多这样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1. 他们很难从更大的格局来思考问题。他们往往会看重本人或者本部门的利益。 较少从更大的组织视角审视问题和考量利益的分配。

    2. 他们往往缺乏深度的独立思考。他们提出自己独到想法和意见的频率较低。他们比较愿意跟遵从高层领导者的想法,缺乏批判性思维。基本上不太会提出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想法。

    3. 他们很难做出艰难的决定。由于社会化思维的人具备老好人的特质, 在面临棘手问题时,他们担心得罪别人,缺乏决断和做出艰难决定的能力。

    4. 他们很难有效推动他人取得成果。 由于不敢得罪他人,不敢表达反对意见,他们推动他人行动的能力往往会受到制约。在组织中,他们更容易担任更高层管理者决策信息的传递者。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推动别人执行他们自我的决定。

    5. 他们比较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绪。对于压力的承受力会相对薄弱,容易抱怨和传递相对负面一些的想法。

    领导者如何打破自己社会化思维

    要想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我们首先需要谋求思维和头脑的升级。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升我们的头脑复杂度。领导者需要打破自己的社会化思维模式,进入自主的思维和自变的思维模式。


    社会化思维

    -我们被我们周边环境的期待和定义所塑造

    -我们会和我们认同的保持一致或者忠于我们的认同

    -我们自我的感知主要通过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以及通行的思想和想法来表达


    自主的思维

    -我们能从社会环境后退一步,从而产生内在自我的判断和个人权威,以帮助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期待展开判断和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通过我们自我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或者个人身份认知来体现自我,从而可以用自我的声音来自我主导、表明立场、设定范畴和边界


    自变的思维

    -我们能退后思考自我意识形态和个人权威的局限性,能看到任何系统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能友好对待反对和矛盾,能够了解和掌握多个系统,而不是用一个系统判断另外的系统

    -我们的自我体现表达在可以完整的看待世界,而不会产生内在的不一致和混淆。 不会采取极端看法而是通过内在对话而达成和谐统一。


    具备社会化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尝试打破自我的社会化思维状态,进入更高的思维境界。

    1. 通过批判思维,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观点多元,想法众多。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我们都通过批判性的思维了解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和异同,逐渐形成自我对于特定问题的独立观点。不人云亦云,也不随大流。

    2. 建立符合自己身份的价值体系和行动模式:领导者有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认同。通过建立领导者的认知,社会化思维的个体可以逐渐构建自我的领导者行为模式。他们需要逐渐学习从大局思维,长远思维,敢于变革,通过他人取得成果。 这些都是标准的领导者行为模式。同时,打破社会化思维的领导者应该有对于自我价值的明确认定。他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解释“我是谁”和我存在的意义。

    3. 将自己与他人分离,用新的手段处理人际关系:处于社会化思维状态的领导者需要重新界定人际关系,什么才是成功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建立亲密的关系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意味着让每个人都高兴?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可以帮助那些社会化思维的人建立领导者的行为模式,同时通过领导力来赢得他人的认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破社会化思维,成为真正领导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ux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