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的人内心都体验到痛苦,或轻或重,自己的能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试图寻找外在的帮助,找到一个临时的“拐杖”,心理咨询师就是那个协助你走一段路的那个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你学会自己走路。
一位女性在叙述自己儿时的经历:2岁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人照顾我,母亲会将我自己锁在家里,每次望着母亲往门外走的背影,恐惧感便开始出现,好想让母亲抱抱我,而每次都是看着大门被无情地关上。这个画面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有时会出现在梦里,每次我都会哭泣。
丈夫说她: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就是自己想不开!
邻居大妈说她:你父母那个年代,每日在为温饱忙碌,也是出于无奈,做儿女的要理解他们。
朋友说她:如果觉得放不下,就去看心理医生吧。
心理咨询师对她说:我看到一个弱小的小女孩被无边的恐惧一点点吞噬,你没有反抗的能力,这种恐惧填满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好希望让母亲抱抱,好希望身边有个人帮自己打败这些恐惧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你感到坠入绝望的深渊……
听到这些话,她哭了,咨询师的话就是她自己在那个画面里的感受,他看到了自己的心!
通过无条件地接纳和强烈的共情,咨询师鼓励她与母亲建立感情链接,慢慢修复了早年成长过程中的空洞,轻松地面对生活。
同样是说话,有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批评指责,有的人是唯恐世界不乱的添油加醋挑起矛盾,有的人是关怀体贴的安慰,有的人却能看到情绪背后的需要,让对方感到深深地被理解。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咨询师在做的是试图穿上求助者的鞋子走一走求助者走过的路,靠拢的深度决定共情的深度。
卡库夫将同感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没有同感,咨询师反复问“为什么”;第二层 同感了来访者所讲述的内容,发生的事情;第三层次,是在同感内容的基础上,同感了来访者表述的情绪;第四层,是在同感来访者表述内容、情绪的基础上,还同感了来访者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情绪感受;第五层,是在第四层次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同感到了来访者表述背后的深层涵义和人格特点。
用求助者的眼光看问题,却不能用求助者的方法解决问题,差异性就是解决的区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