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感动天,董永娶仙”,大概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由来已久。历史上更是举孝廉以为官,我不否认有些感恩父母的孝道在里面,但是多数时候仍然是伪孝和愚孝。因为要有孝廉的名声,所以搞伪孝;因为父母家长制,所以子女不得不搞愚孝。
二十四愚孝之“刻木事亲”
此故事主人公为丁兰(约BC80-约BC20年),西汉河南陈州人,早年丧父,就开始被乡亲们欺负,母子二人一生气离开了老家,迁居到无锡荡口。
这个小丁同学也是大孝子一名,事母至孝,在无锡也是有口皆碑。后来母亲去世了,哭得死去活来,因为太想妈妈了,于是刻木头孝母,侍奉母亲好像跟活着时候一样。
再后来,老丁被人推荐到了汉宣帝(BC91-BC48)那里,汉宣帝封他为中大夫等官职。最后老丁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每天有事情有想法,都要去禀报那块木头,没事时不开心了也和“老妈”聊聊天。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想要表达的积极意义所在,也是丁兰孝道核心思想。
这个“刻木事亲”的故事,倒未见得多么愚孝和伪孝,更像是一个死了妈妈,想念妈妈的中年人日常。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与其扬老丁在母亲死了后多么想念妈妈,不如宣扬一下他活着时候善待妈妈。
珍惜眼前人,珍惜活着时候的每分每秒,至于死去了的人,思念成河那也很正常。但也不用这种把木头当成人那么疯魔,有些夸张了!
有人说不疯魔不成佛,不疯魔不成功。可不是因为疯魔感动了当地百姓,感动了当地太守,太守又上报朝廷。这才有了他丁兰的因孝得福,被皇帝授官。
不过,要说丁兰有没有想着做戏给人看,这就有些阴谋论了。其实,做戏做一天容易,作十天也容易,要做戏做一辈子可就不容易了。
既然丁兰能够“做戏”做一辈子,并且美名远播,那我们也必须佩服他的耐力和毅力啊!
今时今日,孝道没有那么重要了,却也有许多道德底线约束着现代人,我们不用刻木事亲,不用卖身葬父,也不用卧冰求鲤,更不用尝粪忧心,只需要我们打个电话问个安,报个平安,许多为人子女办得到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养子女时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等到子女侍奉父母就要求他们有求必应,那是不是这种父母也要求太高了。
所以,我向来不主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还是那句“以直报怨”,你咋样对待子女,子女咋样对待你嘛!
您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述说着孩子爷爷奶奶的不是,到头来想孩子有耐心对待您,那怎么可能呢?
二十四愚孝,之所以愚孝和伪孝,它就愚孝在不问缘由总是以德报怨,这就很可笑,乃至违反人性与事实。
所以,一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是父恶子孝,兄暴力弟还恭敬。曾经我在《终南山论坛》看到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不妨分享给大家。
山东聊城有个吕爸爸,从小以为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自己天天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还要求儿子吕伟读书一流,为人做事都要一流。
十岁的小吕就被爸爸揍断三根肋骨,可想而知这种暴力家庭长大的小吕多么恐惧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啊!
这孩子也只敢和妈妈要钱,中专毕业后,小吕找工作屡屡碰壁,高不成低不就,总想着一夕发财。
最后,小吕钱花光了,想不通这个世界,找老娘要了三千块钱上终南山隐居起来。在终南山脚下租房子,和房东求了半天,让房东便宜点,房东看他着实可怜,就少要了五百块。
后来,这小吕和舍友又搞不好关系,人渐渐被孤立起来。没朋友就更加懒惰,天天省钱煮粥喝,胡子拉渣,美名其曰蓄须修道,在山上买了几本盗版的《黄帝内经》《淮南子》《易经》等,开始修炼起来。
…… ……
故事的结局是笔者看到小吕爸爸和舅舅从山东赶到陕西来(因为小吕生病了),当着大伙的面,老吕把儿子一顿暴揍,老吕要退房,小吕说不退,自己绝不回山东,父子俩又在那里杠起来。
舅舅一看丢大发人了,把爸爸拉一边,让他消消气。舅舅这才苦口婆心劝道:“小伟啊!这寒冬腊月的,你没钱花还生病会死人的!咱们先回家养好病,再来隐居也不迟!”
小吕这才在舅舅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终南山,一家三口,搭上了开往山东的列车。
小吕的逃避现实,隐居逃世,恐怕和父亲从小的暴力教育分不开,这种孩子在社会立足都很困难,我们怎么要求他孝敬从小暴力的父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