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理解中,绘画作品中出现的符号、颜色、痕迹……它们都具有情感的指向性。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曾说:“我们习惯性地把抽象概念当作抽象本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抽象画首先是一幅自画像。可以说,它表达的是画者的个人状态。”我想不单单是抽象绘画,其它种类的绘画也是如此。
在我的作品中我习惯去用线去表达,线不单单带有方向的指示性,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圆形的线条带来的是和谐、永恒、整体,垂直的线带来的是庄严、肃穆、高耸与神圣,横线带来的则是开阔、平静与祥和。艺术家用线来表达空间、质感、运动感、以及审美感受。正因如此在作品中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解读它,它很常见,与我们周围的一切相对应,它与我自身的经历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已不是现实中的线,而是抽象化或概念化的线。我对线的沉迷在《觅·答谢中书书》这组作品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觅·答谢中书书 其一》 / 120x31cm / 水印木刻 / 2018
《觅·答谢中书书 其二》 / 120x31cm / 水印木刻 / 2018
...
《觅·答谢中书书》局部
《觅·答谢中书书》局部
《觅·答谢中书书》局部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写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论是诗歌、音乐、雕塑、还是绘画,古今中外对山川的描述与赞美俯拾即是,这组作品我选择了站在俯视角度,对山川重新解读。拨开山体的表象,深入其构造之中,重新组建。通过线与线的交错,面与面的叠加,来获得心理情感与物体结构的和谐同一,并营造出宁静平和的气息。这时山的形体早已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沉迷于山川绵延结构的内心情感的激荡,从而得到一幅似山非山的内心情绪景象,时而紧密、时而平缓、时而绵延。在线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我又选择了加深印版的痕迹,这种痕迹如同传统水印版画中的拱花效果。正因这种若隐若现凸起痕迹的出现,使画面又加入了一层视觉的错觉空间,并与我营造出来山的形体相之呼应。抛开山丘的原始形体,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带有情感变动的弯曲凸线,线条在绘画中做为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单的审美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在这里也它也是一种心理结构。通过有限的简单的线条,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萎》 / 35x50cm / 纸本素描 / 2013
《萎》 / 35x50cm / 纸本素描 / 2013
《萎》 / 35x50cm / 纸本素描 / 2013
对具象事物进行细节的提纯,最后留下的是所要追寻的内心世界。我想这组作品相比我早期创作《忙里偷闲》系列作品更为简练、直接、纯粹。《忙里偷闲》这组作品我仍是选择去营造一个云顶之上的超现实的空间,画面通过密集的短线排列而成,将复杂趋向一种简单化,希望给观者传递出一个平静祥和的氛围。画面中好似游戏场景、或似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节在其中矛盾的出现。我想这组作品的正与我当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现在来看就如同翻开了一本我昔日的日记,里面写满了当时的矛盾、冲突与向往。
《忙里偷闲》 / 76x41cm / 铜版 / 2016
《忙里偷闲》 / 23x17cm / 铜版 / 2016
《忙里偷闲》 / 76x41cm / 铜版 / 2016
《忙里偷闲》 / 76x41cm / 铜版 / 2016
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就是诉诸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出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线条做为人类活动最古老的符号,至今有着勃勃的生命力与美学价值,在勾勒着世间万物的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情感。
《无题》 / 18x14cm / 木版油印 / 2017
《无题》 / 18x14cm / 木版油印 / 2017
关于艺术家
王海迪
生于1993年
祖籍河南,现居黑龙江
2016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7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研究生在读
展览:
2018年
学院精神——八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绘画作品展
2017年
版画100——2016年度收藏作品展,深圳观澜
2016年
首届国际学院版画展,北京太庙
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广州
千里之行—全国重点艺术类院校优秀作品展,北京
青春至—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首届虚苑国际版画双年展,北京
鲁迅美术学院视当代本科毕业展
2015年
作品《麻叶洞》系列参加鲁迅美术学院《辩界》主题展
首届鲁艺杯大学生优秀作品展
黑龙江工业版画展,哈尔滨
图片、文字资料,由艺术家提供、授权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AT艺术家
发现、传播当代杰出的人文艺术
通过艺术
想象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