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裸贷”的新闻,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大学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高中只知道学习,想着能上大学。高中老师总是“引诱”我们:大学生活,真得很美好,上不了很可惜。于是,我就拼命学习,和很多普通的人一样,考上了一个本科学校。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本科大学的人,爸爸开心地合不拢嘴,要办酒,我说:不用的,这没有什么好庆祝的。
入学报到的第一天,我穿着廉价的黑色卫衣,拉着60块买来的行李箱,办理入学手续,爸爸给我打了2千块,说钱不够再找他,我嗯了一声,送他出校门。
我来到寝室,一个皮肤略黑,脸圆圆的女孩跟我打招呼,她说起话来,特别响亮有劲。她比我们大几岁,行事豪放,我和寝室其他2个都称呼她“老大”。
“老大”来自陕西的一个农村,她的3000元学费是爸爸借来的。老大家境贫困,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熟当家,常在家做农活家务,第一次高考没考上便出门打工补贴家用,没工作多久她打算回去重新参加高考。
当她说出这样一番事迹,我就觉得她很不简单。结果,她考上了,如愿上了大学,但她被调剂到了一个冷门专业,正挣扎要不要读下去。我说:老大,你在这个学校读4年以拿到本科毕业证书,再出去找工作,跟你现在去打工绝对不能相提并论。
那时的她青涩、稚嫩,甚至她的衣服廉价乡土,她的脸上还带着黄土的气息。她的声音高昂,说起陕西话来,像在农村里拉家常。
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不同,现在家境一般的大学生需要自己规划人生,赚取必要的生活费。
一个连学费都拮据的人,生活费更是捉襟见肘。于是,她常常向我们借钱。比如,由于她的爸爸暂时没有闲钱,生活费没着落,但她又要正常吃喝用,向我们每个人借了2-300元,并承诺:我爸打钱过来,我一定还给你们。为了督促自己欠钱要还,她把每个人及借到的金额都写在了纸条上,贴在书桌上,隔几天就念叨:“静,我还欠你100元,我记着的啊,下个礼拜我爸的钱就能打过来了,到时候一定还给你啊。”
每次我都被她说得很不好意思。我很想告诉她,这点钱不需要还了,可是我又怕伤了她的尊严,最后我总是回她:没关系,老大,你想多久还都行。
她借我的每一块钱都记得一清二楚,反倒让我不愉快了。有一次,我略显不悦说:老大,你别这样,就一两块钱,你还还我,你不把我当朋友啊。
老大也听出了微妙,笑笑说:好好,我不还你了,静真好。
要说老大,平时“直来直往”,说话不爱拐弯,但是做人她却一点都不含糊,不会得罪人,也不会因为没钱,而自贬身价。
后来,她学会了护肤化妆,护肤品都比我多,但是都是便宜货,东西往脸上抹,好像抹的是好几百块似的。连穿衣打扮也越来越像样了。出门在外,她还会嚷嚷着请客吃饭,但每次我和其他人坚持请她吃或者AA制。
一到暑假,她会去以前待过的城市打工赚钱。大四时期,学业宽松,她做起了销售,老板都夸她会说能干,赚来的钱虽不多,但可以让她的生活比以前更滋润。
如果一件30元就能买到的外套,对一个没有钱的非自由之身来说,何乐而不为?大二的一天,爸爸来校看我,摸着我的衣服说:这是什么衣服?多少钱?我自豪地告诉他:你猜多少钱?才30块呢!而那件30块的衣服却陪我走过了2-3个秋冬。
与现在我在网上所看到的“大学生”新闻不同,那时我身边都是这样的一群人。
我还记得认识的一个学弟,每个月可以赚取八九百元的工资(那时我的月生活费是500-600左右),是我眼里校园“高薪族”。一次,他在商场为自己买了一件1000元的外套,虽然我表面说他傻,可心里却无比佩服。
如果赚不了更多的钱,就穿不了更好的衣服,用不了更好的东西。而如果你需要更好的东西,那就赚更多的钱。这原本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如今却变得苍白无力。
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包装过的大学生照片,美丽、清纯、优雅,可是那是真实的大学生吗?那绝对不是!不知道美丽的外壳背后是炒作,是包养,是广告,还是根本是一场虚幻?
为什么媒体不能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大学生形象,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形象?
除了家境和成绩,大学生一无所有。我甚至可以说,大学不是她最光彩的时期,而是她最能保住尊严,找回真我的时期,有人迷了路,丢失了自己,有人却找到了最真的自我。
大学也不是包装自己形象的工具,它是一个庄重的标签,它或许还需要自己来完善和升华。在于大学生自己,也在于我们目光的落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