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至微观粒子,上到天文宇宙,关于世界的真相,除了借助科学,我们几乎无法了解。
但普通人要读懂科学论著何其难也,好在我们有科普读物,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置身其中的周围世界。
在数学家眼里,世界是有形状的。在《世界的形状》这本书中,作者将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等科学家脑子里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量子物理、前沿技术、宇宙天文,以及生物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的认知演进路径和学科间相互关系。
把学科(特别是物理学)脉络放到一个宏观层次来解读,用非科学家也能够理解的描述,展开探索世界的好奇之门,《世界的形状》从根本上弥补了大学教材滞后于时代前沿的不足,将奇趣的科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联系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触及严肃的尖端知识,在有兴趣的读者心中播下科学思想的种子。
作者善于对科学技术做深入思考,以至于用浅白的话语循循善诱,引领人跨入异彩纷呈的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从大型对撞机撞出来的粒子,到宇宙运行的天体,无不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
作者将如此宏大的知识体系集中于一本书,其目的不仅在于普及基础科学知识,还在于意图在科技发展的整个脉络和现状中,找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突破知识壁垒实现大一统是这种发展方向之一。
关于打破知识壁垒的尝试,作者认为根源在于物理学上的基本物理定律统一所有其它板块规律的趋势,例如分析科技断层,以及现代科技的三大板块(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三大板块),阐明打通三大板块间壁垒是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
还比如经由试图以分子结构解释生命本质的分子生物学,打通了三大板块之间的壁垒。
《世界的形状》在基础学科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框架中,讨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未来,通过将凌乱世界的碎片拼合成一幅全息景象,借由打破知识壁垒统一物理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管世界最终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将与之长存,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未来并不乐观,人类在生命健康、物理探究和社会文化方面面临重重挑战,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智慧的人类总是有办法比过去知道得更多,前沿科学在更精细的层面领悟世界的本来面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