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书要反复读,可如果你没有那样做,就很难体会到个中的原因。
最近和女儿重读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至今天刚好读完。虽然可以保证第一次读我是逐字读过去的。但这次重读,感觉很多东西跟从来没看见过似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讲道理的书。原是作者李笑来在新东方当英语老师期间,从成千上万的学生身上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作者本意是通过这本书,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但他和我们身边的老师、父母不一样,讲的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通过精彩的例子、完美的论证,启发你重新思考、认真对待这些人生中简单而又重要的问题。
2017年底2018年初,当我在「知笔墨」网站上第一次遇到《把时间当做朋友》时,我感觉到自己突然醒悟了什么。于是又购买了纸质书,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希望家人突然有一天看到这本书,取下来读一读。
但是,现实是没有人主动去碰它,而且向家人安利这本书的过程也并不顺利。女儿勉强答应读,是在我“威逼利诱”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一次读,是孩子初一的寒假,我要求她每天读50页。说真的,今天看来,这个量很大。以我现在的速度,一天要读完50页,即使书中内容很容易理解,也要花两三个小时。更别说内容如果难懂了。
问孩子第一次读这本书有什么感想,孩子说有些地方看不懂。大概是孩子不想挨训,她告诉我都读过了。可是我期待孩子能在读完这本书后,学习态度上发生转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读完的书”看起来还是崭新的。我猜孩子也许读了,但并未只字不差的读,只是翻了翻。
今年3月份,通过软硬兼施,女儿再次答应和我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次,孩子的确认真读了。虽然孩子不与我谈书中的道理,但她在本上抄了一些句子,她觉得奇怪的东西,还会找我讨论。比如:孩子昨天拿着书笑嘻嘻的跑来找我分享,说作者很搞笑,和家长、老师们要求的太不一样了,竟然建议大学生要至少谈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或者偷偷谈一次也行。
据说知识是不可逆的,只要知道了,就很难像之前那样去生活。我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读进去了,对知识不可逆也半信半疑。知道和做到的距离之间,是持续和付出和巨大的耐心。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深有同感。
在第一次读过这本书后,我虽然记住了:一切都是积累。甚至曾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但在这次重读之后,我发现这之前,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几年,因为感觉自己已进入不惑之年,产生了“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的想法,从而在潜意识里有了速成的想法。实践过程中,频频转换赛道:今年学这个,明年做那个就是例证。但又每每发现“一入佛门深似海”,很难速成,像无头苍蝇,还无法做到像蜜蜂一样执着,产生了很大的焦虑。
教育孩子时也是一样。若是孩子今天读了某本书,明天就想要在她身上看到变化。……
作者说:
“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他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辛苦,说出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如果在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真的读懂了这句话,也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焦虑了。还好,时隔几年,重读了它,并从中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