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认为“精神分析先生”科胡特说得最美丽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孩子健全的人格从哪儿来?来源于父母的人格。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应持有的态度就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理解“没有敌意”和“不含诱惑”?我个人理解为纯粹。坚决代表着原则、底线、规则的坚守,不含诱惑的深情意味着无条件的爱。
试想一下,我们不少家长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游戏。最纯粹的动机应该是玩多了游戏会伤眼睛,会玩物丧志。如果是这样的立场,坚决就会显得有底气,因为背后是以爱托底。然而,现实中,不少父母却没有如此纯粹的动机,他们希望孩子放下游戏去学习,而非关心的身体。所以,当一个聪明的孩子洞悉了父母的动机,一句话可以把父母噎死,“你不给我玩手机,我就不写作业不学习”。动机不够纯粹的父母此时无言以对,就像被被扒光了衣服一样无地自容。而如果是一个纯粹的父母,也可以回应“孩子,我要求你放下手机,只是担心你的眼睛。”
家不是豪宅,父母在才有家!科胡特也说过“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翻译过来就是:父母是谁(怎样的人格)比他们怎样做更重要。也就是说,父母拥有怎样的人格比他们在某件事上怎么做更重要。
临床中,我们看到家庭暴力对家人造成了创伤。有些人喜欢抬杠,说我爸在我小时候揍了我不少,为什么我没有出问题?或许科胡特上面那句话可以回答他。
还有一个解释是,B的问题源自A,但是A不一定就会导致B。就像一个人得了肺癌源自抽烟,并不意味着抽烟的人都会得肺癌。一个人得肺癌这件事背后原因太复杂,除了外因,还有自身的免疫力等内因。所以,同样的揍孩子,有人把孩子揍出了毛病,而有人却得到孩子的感激。说到底,又回到科胡特的第一句话,没有敌意的坚决。同样是揍,有人揍孩子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突破了道德底线,有人揍孩子是因为逼迫孩子学习。由此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貌似我那时候挨揍,大多时候是教会我做人。有一次,高考前,我忧心忡忡地对母亲说:“我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妈正在收拾饭,转身对我说:“考不上大学就回来种地,别人能活得下去,我们一样可以!”貌似我父母从来没有逼我学习,可我却努力想走出大山。
最后捎带一句,我父母的为人在街坊邻居中有口皆碑。或许应了科胡特那句话,父母是怎样的人,比他怎样做更重要。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