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醉翁醉翁,醉乎?醒乎?

醉翁醉翁,醉乎?醒乎?

作者: 谈西_ | 来源:发表于2021-09-25 23:10 被阅读0次

    我们读出了“翁”字背后隐藏的艰辛与自豪。再来用矛盾分析法品味“醉”字,欧阳修自号“醉翁”,又说“饮少辄醉”。欧阳修到底有没有醉?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现文中有直接描写醉的句子:“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

    由此可见,欧阳修说自己喝醉了,太守似乎不胜酒力。可是根据其他的一些文字记载,欧阳修并不是那么不胜酒力的。 他在《赠沈遵》一词中曾写道 “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欧阳修对沈遵说,我当时四十岁,但是还是身强力壮的,为什么要自称醉翁呢,只不过为了跟宾客们开个玩笑而已。苏轼在《书渊明饮酒诗后》一文中写道: 欧公盛年时,能饮百盏,然常为安道所困。

    引导学生去品读醉翁的“醉”,可以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欧阳修是醉的  反方:欧阳修是醒的。结合给出的材料,从课文中找依据,正方陈述清楚为什么欧阳修是醉的?他因何而醉?反方陈述为什么欧阳修是醒的?他因何而醒?

    醉,体现在欧阳修自己的描写中,因酒而醉。欧阳修还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明他醉的不仅仅是酒,还有这晦明四时皆美的山水让他沉醉,他因山水之美而醉。看着百姓们前呼后应、伛偻提携、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景,欧阳修感慨:“太守醉也。”这份醉,是于百姓怡然自乐中的沉醉,醉翁沉醉于这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欢乐场景中,他快乐着百姓的快乐,乐在其中,亦醉在其中。

    醒,体现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没有让他醉,他清醒地知道他醉在山水之间,他醉在百姓出游、宴饮欢乐之间。欧阳修要保持清醒,因为他“醒能述以文”,更因为他是这一方土地的太守。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从容出游,是因为太守治理得当,而一个时刻保持清醒,不耽于享乐的太守,才能让这方水土焕发生机,让这里的百姓其乐融融。

    为了保持清醒,欧阳修作一亭,叫醒心亭。他的学生曾巩为醒心亭作记。如是说: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曾巩《醒心亭记》

    欧阳修每次与宾客游玩饮酒,玩累了,喝醉了,不是回家呼呼大睡,而是必然前往醒心亭。去醒心亭久久凝望着眼前的群山,看着山间的云烟聚散,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思绪万千,幡然清醒。欧阳修知道,要保持这山水的美好,这百姓的欢乐,需要他清醒。所以他推行宽简之政,不急功近利,不打扰百姓,顺应百姓的要求和愿望,“务大体,简细事”。滁州在他的治理之下,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可谓“百废具兴”。欧阳修来到醒心亭,不仅仅是来醒酒的,他是来唤醒他的理想的。 欧阳修人格的核心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醉”是因为他的清醒,他之所以清醒是因为他永远保持一颗关心时事、关心百姓的心,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非常难得而又高贵的人格。

    欧阳修的“醉”和“醒”之间,展现的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灵魂。

    醉翁的“醉”,是饮酒为乐之醉,是沉醉山水之醉,是与民同乐之醉。醉翁的“醒”,是乐观豁达之醒,是勇敢率真之醒,是心系国民之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醉翁醉翁,醉乎?醒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pf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