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陶亚、蒋娟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孤独之旅》一课的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3529856/df6816f0a0bd65e7.jpg)
一是精当的内容选择。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作为一篇有独特风格的诗化小说,或者说散文化小说,两位老师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情感变化,都抓住了诗一般的富有韵味的语言,从这两方面去设计任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是精心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的教学都费了很大心思。陶老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了四个任务,由“孤独之旅”到“孤独之景”,再到“孤独之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蒋老师紧扣“孤独”设计了六个环节,由“读”“品”到“记”“写”,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前者是对文本的理解,是输入;后者是对内容的消化,是表达。
三是精细的语言品赏。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呈现了重点对环境描写语言的品赏,通过朗读、抓住关键字词、前后比较等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微妙复杂心理。对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语句的品赏,重在分析动作语言背后的人物心路历程。
对两堂课的商榷与思考:1.能否从小说的解读方式中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比如从程飞进老师讲座中提到的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写作技巧等方面去解读小说,确定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2.能否利用课文的助读系统来设计教学。比如,课文的12个批注如何用?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提示了我们什么?能否用好这些扶手,放手发动学生,上出自读课的课型特征。3.能否进一步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当然,在师生对话中,老师的引导、点拨、评价、激励、启发、总结等均要要言不烦,富有智慧。4.能否在朗读形式上多样化并关注语言细节。“自然景物往往是人物心理的外化。”不同心理下看到的自然景物就不相同,人物的情感更不一样,而演读、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是走进人物情感深处的最佳手段。像“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样的语言细节文中非常多,均很有韵味。
当然,这两堂课引起的思考还很多,这也许就是我们工作室上研究课的价值所在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3529856/ff01fc4a78781b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