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是在管理知识方面炙手可热的成甲,今天跟大家分享下我的阅读体会。
(若看不清的可添加我微信:beifanghuzi,索要原图)这本书与其说在讲个人知识管理,倒不如说是讲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水准的。
在知识/信息管理理论中,对于知识的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知识获取:即知识获得渠道,例如阅读、讲座、公开课、得到、知乎、百度和行业沙龙等;
2.知识存储:即知识保存位置,如笔电脑、为知笔记、百度网盘、笔记本或硬盘上;
3.知识分享:即知识的传播,例如讲给他人、在网络上分享(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简书等)、培训等;
4.知识使用:即知识的具体运用,如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示事物本质,对知识的创新发展等,都属于此列。
而本书重点讲的则是“知识使用”部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思考,即:如何通过掌握“普适性的规律”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准,建立认知优势。
从认知优势的构建上来看作者认为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通过“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2.通过“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3.通过“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我们目前正经历第三个阶段,即通过“知识深度”来构建认知优势的阶段。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知识深度”来构建知识优势呢?
作者认为关键点在于掌握“临界知识”,即掌握事物普遍的、客观的、本质的规律,然后通过这些个普遍的、客观的、本质的规律来来分析解读事物,最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临界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巴菲特的合作人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一书,该书作者称之为“普世的智慧”。我的理解这就是高中课本中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例如:
1.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认识到事物发展在趋势上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在状态上是量变到质变、质变后又继续量变的过程;
2.世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我要全面的、系统的看待事物,整体决定局部,而局部问题对整体有反作用;
3.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也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
4.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对内因具有反作用;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同时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些规律,其实就是“临界知识”,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很多相关的事物。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够四量拔千斤呢?这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
1.复杂世界是由简单的运行规律所支配的,这些规律往往就是这些事物的本质内核,例如: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和心理学等所提示的规律或本质;
2.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相加,而是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而这背后运行的规律往往可以解释背后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基本解释了物理物体运动的规律,涉及物体运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这三大定律进行解释和预测;
我们身边的一些定理往往揭示了事物的一些本质或规律,通过掌握这些规律则有助于帮助我们解读身边的事物,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
像作者提到复利效应、黄金思维圈、概率论和二八法则等,也正如我们在学习的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里面所述的概念和原理对我们解释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有普适性。
当然,像作者提到这些“临界知识”很多都是些常识,那么如何更进一步的掌握和扩充“临界知识”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从个人感兴趣的领域着手,学习这个学科重要的知识,例如:数学、物理、营销、品牌、心理学、量子物理、贸易和艺术等,掌握重要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2.找到里面最重要的原理和出处,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了解其实质,并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简化问题,尝试用最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而这样寻找和搭建临界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埃隆·马思克所说的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如果一件事物能够用更加底层和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就想办法寻找或创建一个假设,而后去验证它,也正如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一些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热情和天赋。
多去关注些常识,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心态,更重要的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只是学习知识(输入),毕竟学习、存储和分享,只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如何通过知识和思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输出),这才是最重要的!
愿大家能找到自己的知识管理精进之路。
附:本书封面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