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在一生漫长的生活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习,而学习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特别赞成“学习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个观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九年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对他们说了一句话:“学习是终身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更好地生活。”
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80-90岁,在这一生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上学阶段(0-22岁、28岁),第二个是工作阶段(22岁-55岁、60岁),第三个是养老阶段(55岁、60岁-80、90岁)。
在“上学阶段”,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对我们来说,“找个工作”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为了更好地学习、考试,我们忽略了生活,甚至说放弃了生活。
到了“工作阶段”,“工作”就是我们的全部,直到我们有了孩子,又开始为了“孩子”而活。如果有一天不用工作,不用看孩子,你会干什么?大部分人都会刷手机一整天,“嗖”地一下,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朋友聚会游玩,更没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怎样享受生活”。
怎样享受生活?这个话题对于“工作阶段”的我们也许是奢侈的,好像只有到了“养老阶段”才能享受生活。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观点,但是我极力不赞同。
因为在工作之余,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宅在家里可以追剧、看书、写作、练瑜伽,还可以出去旅游、逛街、打球、游泳等,充分利用时间去享受生活。
有人说,生活之路慢慢走,学习之路要快点走。因为生活的乐趣可以慢慢的享受,但是学习只能争朝夕。我觉得“享受生活”应该贯穿在每一个阶段中,从上学阶段就应该学会如何生活,否则到了养老阶段就只会干瞪眼,无所事事,拥有大把时间却不知道如何享受。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上学阶段,父母不让我们早恋,等到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父母恨不得我们马上结婚生子。很多孩子反问父母“你们教过我怎么恋爱?怎么择偶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仅在上学阶段就深受其害,到了工作阶段、养老阶段更是如此。我们除了工作和孩子,一无所有,只能变成很无趣的人,成为只会工作的工具人。
今年,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等。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家庭观是很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研究。
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难道只是因为环境的趋势?让孩子培养多种技能?还是实施素质教育?我觉得孩子参加学习各种兴趣班,就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家姑娘学钢琴不仅仅为了考十级,而是希望她能喜爱上音乐,尤其在考完十级后依旧保持对钢琴的热爱。就像当初的我学习古筝一样,只是简简单单的喜欢,哪怕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会弹简单的曲子,但是闲暇之余还是喜欢弹弹现在的流行歌曲来消磨时光。
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既然大家的期望是一样的,我们就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有诗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