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要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刺猬法则:
小心越界!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
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想要依偎在一起取暖。可是,当它们彼此靠近的时候,都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疼痛不已。它们因为忍受不了疼痛而分开时,又差点被冻死。最后它们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合适的距离,保持这个距离它们既不会被彼此的刺扎到,又能互相取暖。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两只刺猬一样,很想与人接近、与人交往,但是又想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个私人空间是我们的堡垒,一旦遭到“侵犯”就会让我们感到不适。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渴望亲近,又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把我们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要求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虽然,人与人之间有相互需要、相互帮助的需求,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能为彼此保留私人空间,只有有了私人空间,我们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信任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适当距离是一门大学问,如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伤害。下面案例中的丁小云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这一点,才让自己吃了亏。
【刺猬法则案例】
丁小云是一个热情开朗、勤快好学的人,而且工作能力强,很受公司领导的赏识。丁小云所在部门的张经理在工作上特别倚重她,平时对她也很照顾,公司有什么福利或者机会总是想着她。丁小云对张经理非常感激,也经常帮张经理办一些琐事。由于两人住得比较近,丁小云还经常搭张经理的便车,她和张经理的私人关系也越来越好。
有一次,公司加班结束后,张经理让大家先走,他自己还有一点工作要处理。丁小云在公司楼下吃过晚饭后,想起张经理还没吃饭,于是就打包了一份晚餐给张经理送去。丁小云到了张经理的办公室门口,也没有敲门就直接推门进去了,结果张经理的妻子已经给张经理送来了晚饭。张经理很惊讶,而他的妻子则表现得有点生气。
事情过去没几天,张经理的妻子给丁小云打电话,希望她和张经理保持距离,而张经理也对她疏远起来。最严重的是,公司里竟然传出了风言风语,说丁小云和张经理关系暧昧。消息越传越厉害,让张经理和丁小云都很尴尬。最后,公司只好把丁小云调走。
案例中的丁小云因为和张经理走得太近,让张经理的妻子和同事们产生了误会,让张经理也感到不安。最后,她不仅被流言蜚语伤害,还错失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岗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和丁小云一样拿捏不好与人的距离。有的人表现得过于冷淡,和身边的朋友关系越来越疏远;有的人则太过热情,对人过分亲昵,“侵犯”了别人的私人空间而不自知。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失去朋友。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人际关系中的距离呢?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多远的距离才合适呢?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把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根据不同场景划分成了四种:
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的最近距离,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这种亲密的距离在空间上的体现是15cm。身体上的接触表现为互挽手臂、促膝长谈等。这种距离仅限于情感关系十分亲密的人,比如感情很好的家人、朋友或者情侣、夫妻之间。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和对方不是这样亲密的关系,就不应该闯入对方的亲密距离内,这样做不仅会自讨没趣,还会引起对方反感。
个人距离
个人距离比“亲密无间”的距离要稍远一些,双方之间比较少有肢体接触,在空间上的体现是46~76cm,在这个距离里,双方可以亲切友好地握手和交谈。这是熟人之间的距离,陌生人闯入的话会很不受欢迎。
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通常都适用于非正式场合,而在正式场合我们就要注意保持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适用于正式场合中双方礼节性的交往,远远大于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在一般的工作环境和聚会中,人们通常应该保持1.2~2.1m的距离。在更加正式的场合,比如面试或者正式会见中,这个距离一般在2.1~3.7m。
空间上的距离,其实也反映了心理上的距离,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和同事、领导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度关注他人隐私。
公众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是指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大约为3.7~7.6m。在这个距离中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不一定会发生联系,更适用于单方面的演说。
了解了以上4种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我们就能判断出对方所需要的私人空间和适当的交往距离,这样我们就能在交往中把握适当距离,既不疏远对方,也不“侵犯”对方的私人空间,让人际交往更加顺畅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