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好儿子是角色;好女儿也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为什么?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个,确定目标。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第五个,不断重复。
为什么要训练小狗,让一只狗狗产生只能尿在垫子上的观念?为了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如果说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一些很初级的产品经理,讨论过程中他们特别喜欢用一个词: “应该”。他们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
比如一个母亲就应该如何,她就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某些认知,因此她选择时的权重次序就应该是这样。但你凭什么这么认为?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角色。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人才会按照角色行事。一个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掏出手机想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凭什么你认为她“应该”继续完成角色,并且按照角色的设定点点戳戳你的产品呢?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什么叫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举个例子,3岁的小孩用iPhone就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开锁,小孩不用学就会用,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小孩是看不懂文字的,但是他知道触摸、滑动,通过iPhone上的箭头一滑就解锁了。再比如用手一撑图片就放大了,这个不需要教,小孩天生就会。这就叫自然。
产品经理新手习惯了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所以,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实地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一个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集体人格
有一次和钉钉App的产品经理交流,我就说钉钉反人性。他回答:“对,因为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他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小结: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