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祥,我今天又读完一本书了”
我:“哇!太棒了!你有啥收获呢!”
朋友:“至于收获嘛!暂时没有,但是我知道作者是美国的”
我想这种情况不止他一人,我得承认,曾经我自己也是一样,读过的书一溜烟就忘到脑后,还傻不拉叽的被自己的努力感动了。
读过的书忘了还可以重复多读几遍,但是每次想引经据典,而又记不住,这着实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这记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信息,而很多信息会被大脑忽略掉,那些忽略掉可以不算。那些剩下来的,是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一个重要知识概念、一个人名儿、一个单词,这些东西一旦进入脑子,它就永远留在那里了。如果生活中再遇到,只会加强储存强度。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为什么好多事我们回忆起来却很费劲,是提取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回忆,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举个例子,今天有个朋友问我同学的微信号,我朋友只说了他名字,我脑子里回放了N遍,却想不出来这个同学是谁。但当我看到同学的照片后,往事历历在目,连一起逃过课的囧事都能想起来。其实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这么说来,读书时考试是最好提取记忆的法宝。而拿起书本背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考试最重要的是当你不记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然后又反复的想提取这个知识点,当你再翻书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同时增加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狠狠地抽自己几个耳光。读书时为了不做试卷,真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逃避。
当我们知道这些原理后,又错过了学生时代,这些还有用吗?当然有,而且是大有所用。
你会不会在工作中总是抓不住重点?你会不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刻?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你想过怎么解决吗?
其实,这些问题通过写作都能得到解决。
写作过程中,一个知识点要反复提取。你要想着怎么把它引出,怎么把它表达清楚,怎么更能打动读者。
写作过程中,一句话你要反复修改。这句话怎么才能表达出来我想表达的,这句话怎么不造成歧义,如何让这句话直抵读者的心……
写作过程中,你要给文章拟定结构。什么样的结构更能吸引读者?什么样的框架更能表达中心思想?文章哪里转折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心理撞击……
既然写作的益处这么多,心动不如行动。先写起来,如果一个人坚持不下去,还有007这个大家庭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