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你好,李焕英》确实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然而,我却恰恰要批评它那所谓的感人至深。
一部艺术作品,电影、绘画、音乐、文学等等,若是充斥了大量的“感动”,我觉得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在情绪受到巨大的触动后,紧接着的可能是无限的虚空,即在感动之余,把情绪的天平调制均衡,问问自己“除了感动,作者究竟还想要传递给我什么认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e984547d0948fd85.jpg)
一部作品,若是理智居多,会让人感乏味,可若是情感居多,也会让人感空虚。没有人喜欢一味的道德说教,因为,那确实会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若是整部作品都是在调动情绪,那也仅仅是徒有其表。
这就像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我对事不对人。”事情本身代表了理智,人物本身代表了情感,我不会因为你是我的至爱亲朋,而忽略了你做出的有悖道德之事。
回到《你好,李焕英》,我不清楚它的编剧或是导演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娱乐产品”,目的是让观众得到消遣,让观众买账,那也无可厚非。可是,我的问题是:“既然作为贺岁电影,在面对全国如此庞大的群体时,电影本身是否有考虑,除了带来感动之外,还有无故事的精彩,情节的紧凑以及表演的传神?”在感动之余,电影还能给予我们一定的思考,而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甚至使我们观众感受到导演的良苦用心,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承认感动和感动并不相同。类似《肖申克的救赎》所带来的感动是缓慢而持久的,《辛德拉的名单》所带来的感动是沉重而痛苦的,《罗马假日》所带来的感动则是甜美而惆怅的。你深知,无论我的剧情多么离谱,故事多么老套,人物多么路人甲,可凭借一招仙,只要把观众感动的稀里哗啦,最后我电影一定口碑与票房一路奏凯。作为艺术创作者,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由此,投射到我们的生活。理与情本就是难解难分,人们经常说,在一个家庭里,一伍一拾的以理服人,临了,情意也就走到了尽头。我也承认,无论事实与否,当然要顾及家人的情绪感受。但是,理智就像是一位管家,或是一位纪检委主任,当我们被情绪冲昏了头,而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做出一些不理智事情的时候,它就会呵斥一声“这事立论有缺陷,这事逻辑有漏洞,赶紧收回你那不值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我表面是情绪受触的,可内心依然理性使然,在这种内外夹持之下,我当然也可以泰然处事。
人们常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认知与情感却可以一反常态,而且,它们也必须一反常态。无论在人身上,还是在艺术作品上,都应该同时显现。平顺地说理,观众感觉到的就是寡淡;浓烈地抒情,观众激情过后觉得一片空白。唯有感性和理性纠结在-起,难解难分,才会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和令人明悟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