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本文3597字,建议阅读8分钟
图书简介
▼
《游戏力》(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作者简介
▼
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美国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科恩博士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杂志》(Nick Jr.FamilyMagazine)及《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Globe)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第一讲游戏力的价值
♡ 还记得孩子在襁褓中,对你满含爱意的凝视吗?
♡ 还记得他蹒跚学步时,摇晃着扑向你怀里的情景吗?
♡ 还记得床头跟她讲故事的温馨时光吗?
♡ 还记得与孩子手拉着手,谁也不做声,一起散步走过的那条小路吗?
但是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我们更经常地发现,自己与孩子陷入了战争状态,并且情况越来越糟。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婴儿期怎么哄都没法让他安静,稍大点儿后他就开始发脾气、耍性子,读小学三年级了睡觉前还要生气,十二岁则开始把自己所在房间里一个闷闷不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游戏有什么作用呢?作者发现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之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的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往往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游戏力”的方式源于游戏,但其内涵比游戏更为丰富,从枕头大战到一起逛商城;从安慰哭泣的好矮子,到一起修理自行车;从讨论规则,到准备上学;从运动受伤到处理 他的沮丧,到床前聆听孩子讲述他的恐惧和梦想,都可以进行“游戏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游戏具有深刻而复杂的意义,在生物界,越智慧的动物,玩游戏时间越长。与鼻涕虫和树木不同,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而是很多游戏蕴藏着深意。
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过家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能力。
第二个意义,满足人们对亲密情感联结的无尽需求,或者说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的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大人除了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作用都是在给孩子的一个杯子蓄水。这正是儿童心理学家提出的依附理论的关键: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坚持多年,表现在细微的日常互动中。斯坦利·格林斯潘认为:安全的依附感,不是呆在一起就能产生的,而是要“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精神满足”。多年研究显示,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关键,是对他们的需求迅速回应。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第三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过得不顺心,回到家里,他就以一些方式表现出来。他可能会把学习的遭遇唠叨一番,更可能的是迁怒他人;他们或者把自己锁在屋里,或者大闹一场。但孩子也经常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他们可能坐在电脑前,对着外星入侵者狂轰滥炸;也许会打电话跟朋友聊天。他们也可能会“表演”上课的情形,他们扮演老师,通过假扮老师,孩子重新回顾了故事的经过。不同的是,故事中孩子是掌控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情逐渐恢复。也可能有的孩子会安静地读书,或者画画,或者进行体育运动。
一般而言,一个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是一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许多学者把游戏描述为一个充满魔力和想象的场所,孩子能在其中的奥完全的释放,从而成就自己。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游戏对于成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早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孩子和大人,有时,我们都觉得对方所热衷的事物太无聊、太奇怪:她怎么可以为芭比娃娃穿一个下午的依附?而他们又怎么能整个晚上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聊天?
我们成人常常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游戏的空间了,压力、责任与工作让我们很难再去发现乐趣。在一天的辛苦工作或者家务琐事之后,即使我们坐下来想和孩子一起游戏,也往往会因为疲惫不堪而容易失去耐心。而且,有的父母生性好强,控制欲强烈,也让自己无法享受游戏的乐趣。例如,他们想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抛球,而孩子却只想着“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多长时间,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芭比娃娃、弹球或者其他游戏呢?在我们心中,完成手头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顿饭,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干脆走开不管孩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关于游戏,有的父母会说“我不太会跟孩子玩”,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不需要我跟他们玩”。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游戏,时间久了,孩子可能就不会提要求了,他们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在父母的世界里,彼此错过很多重新联结的机会。很多家庭的生活很正常,但是缺了热情和欢乐,而游戏力是打开情感联结的钥匙。
【结语】
我们真正爱的是孩子吗?如果我们真正爱他们,为什么总是没有耐心?我们会说,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我想说,孩子是一面魔镜,它还能照出你自己没有发现的或者不愿意面对的真实的曾经的你和现在的你。孩子因你而来,你是他的整个世界,而你的世界里还有其他家人、朋友及工作,原本,你们就不是对等的存在。即便你生气发火,幼小的孩子依然会紧紧粘着你,依然会因为你和他玩“躲猫猫”欢呼雀跃。时光匆匆,孩子长大是转瞬间的事情。如果你不是以爱的名义逃避自我,就请珍惜孩子给予的成长时机,努力成为会玩游戏的智慧父母,给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储存下尊重、轻松和丰富的记忆。如果错失良机,面对长大的淡淡地望着你的孩子,你的无力感最终也许会驱走你曾经痴迷的那些辉煌……人生总在选择,孰轻孰重只有自己清楚,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我们的微课堂开播了,扫一扫关注上,有好课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