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交换——感受篇。
前言:
来韩国一年,最大的感触就是看过了社会是什么样,多亏没有了国内学校的保护屏,多亏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有幸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接触到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想法的人。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这样、还有~这样。现在坐在寝室床脚,回头想想,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大学生而已。以前的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而现在的我认为人不能被标签所限制,一个人在这个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当然要尝试更多的可能。为什么我是一个大学生就不能做一个社会人该做的事呢?我们读大学不就是为了从学校向社会过渡吗?在各种社交媒体的相继刷屏嘲讽中,社会却变成了个贬义词,被某些害怕承认社会的大学生所诟病。现在的我也长大了不少,经历了一个学期的被冷落,一个学期的孤独,在孤独中认识了同道中人。一切都成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才发现人确实不能永远安于自己的生活圈,偶尔还应该疯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二学期,又一次来到韩国,并没有第一次的激动与喜悦,反而有一种对未知的迷茫。新的学期,新的室友,新的经历,新的学伴,熟悉却不属于我的校园。心里一直默默地鼓励自己,我喜欢韩国,喜欢大邱,喜欢不同的生活,但疲软的细胞根本不听使唤,终日唉声叹气。为了不给周围人带来消极影响,每晚和那个意识消沉的自己做斗争,告诉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韩语进步后才发现,语言真的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韩国这个看重长幼尊卑的国家做一个学姐,不仅交到了更多韩国朋友,还让自己的交换生活轻松很多,显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每天翘首以盼、高高兴兴数着回家的日子时却并不知道在默默中自己已经习惯了在韩国的生活。在一张张卡片,一份份礼物,一声声祝福中才发现,我真的该走了。刚刚熟悉的朋友就要分别,刚刚适应的环境就要离开,才明白宫崎骏的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有很多站,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要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一)在韩国的成长
和每个刚出国留学的孩子一样,身边充满了未知,生活莽莽撞撞。才明白走之前朋友们告诉我的“加油”背后将会包裹多少辛酸。不会点菜、不会购物、不会认路、不会化妆、说话吱吱呜呜,不讨韩国人喜欢、上课听不懂也不能发言,很难和英语不好的韩国人交流……每天羡慕韩语交流无障碍的交换生的同时,又自卑自己像个白痴一样和韩国同学坐在同一间教室,听着鸦雀成群般的嘈杂声。一个月的时间,生活渐渐开始步入正轨。为了入乡随俗,融入环境也开始改变自己,学习化妆、学习韩语、学习搭配……才渐渐被超级重视外表的韩国人接受。
一学期的舞蹈课便是自己整学期状态的缩影。作为最喜欢的一节课,本应是满怀希望与憧憬来发泄自己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安慰,却成了整个学期伤自己最深的一趟课。本以为舞蹈课会像国内那么专业,第一节课特意卸妆,换上自己的舞蹈服,素颜来到设备比师大完善几倍的舞蹈教室,却发现主动示好的我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回应。和其他课不同,舞蹈课不能坐在座位玩手机,不能就算听不懂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就算是休息时间,看到同学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讨论大家喜欢的“爱豆”新出的音乐时,当看到其他同学堆坐在一角练习和我同样一曲合唱时,想要加入群体的我却被冷眼踢到墙角,默默一遍又一遍划着连不上wifi的手机。而半个学期过去后,发现并没有太喜欢这所谓的舞蹈课,也已经习惯了这种不能被人接纳的孤独,渐渐化妆去上课,却发现帮助我的韩国同学却比以前多更多。
第二学期,在上个学期的阴影下并没有对接下来的日子有多大希望。成为学姐,韩语进步后,在学校里开始被学弟学妹们尊重,也被晚辈们照顾。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解脱,在外的事务即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心使然。没有了对融入环境的压力后,开始适应并接受这个难以融入的社会,开始放弃在意韩国人的眼光,开始活成自己的样子,结果成为自己的我更招身边人喜欢。因为自己的英语功底和努力学会的韩语让我在英语课上大放光彩,每个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都对我这个能说3门语言的学姐投以羡慕的眼光,也让我和自己的小组成员成为依依惜别的好朋友。
(二)一年的交换,我学到什么
一、金钱观的改变
来韩国以前的我认为赚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作为一个憧憬着诗与远方的人怎么能被金钱这种肮脏的东西腐蚀了思想呢”,而来到这里接触到开始广州的“疏静”,接触到月薪上万(人民币)的教授,遇到拿个令人羡慕的高薪还默默努力学习当韩语老师的公务员以后,才发现以前的我实在太梦幻了。原来诗与远方是需要在你足够自信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轻易谈及和触碰的东西。广州人现实的金钱观,节俭的教授每次大手笔的请我吃饭,公务员叔叔为了最后一节韩语课而安排的饭局真正地让我认识到:只有你的经济状态足以支撑起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时,才有资格行走在路上,去追寻所谓的诗与远方。
二、学会独立和照顾别人
虽然在国内也是很独立的人,但朋友们总说那个独立的我有时冷得让人有距离感,不太敢让人接触。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安心入睡,也没有谁是我的牵挂,我不用但心别人,也不需要别人但心我,以至于没有多少朋友。
不过旅行真的是让人成长的好方法,和来自各地不同的朋友开启一场同样的旅行,在旅行中大家相互体贴,相互照顾。对于我这个从小被身边人照顾的独生女来说,第一次发现人和人之间原来是要相互依靠的,非常感谢一同去交换的晓彤,每次出行都帮我准备好所需要的东西,每次我累了都帮我找借口让大家休息,每次我随口一说想要的东西她都放在心上,默默帮我寻找……开始的我还很奇怪为什么她要对我真的好,到渐渐却把这种好当作了理所当然,忘记感谢,而当我自己成为照顾别人的角色,带朋友在韩国旅游时,才真正换位思考到她所承受的压力
三、学会享受孤独
在韩国,我学会了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有些人对人很友善,却总是一个人?
答: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样是性格。
上大学以前的我真的不太会做家务,生活中特别依赖别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内心无所畏具,其实在大学里的我每天都是壮着胆子生活。虽然孤单,但也总是能自我安慰,找到倾诉方式。然而,在这个刚开始融不进当地人的环境里生活,给这个本来就假装坚强的心灵一阵暴击。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也慢慢学会一个人承受身边人的冷眼相待,慢慢学会一个人享受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而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慢慢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孤独。
四、学会乐观
现在回想大一那个为了一口不服输的气拼博的我,为了能在人群中站得更高的我,为了能让同学老师接受而努力的我。为了自己的小梦想每天不惜日夜地学习,把玩乐看作羞耻的事,害怕自己一放松机会就被别人抢去。甚至我妈都怀疑我是否有抑郁症了……但一年的释放反而让我变得更加乐观向上,遇到困难总是样好的方面想。
五、学会从更多角度看问题和把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以前的我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务,自大得快要觉得世界都要围着我转了。但新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交换生都那么优秀,每个人都会至少3门语言,每个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当然避免不了大家意见针锋相对,也让这个原来喜欢独断的我在和大家相互磨合当中渐渐学会站在她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判断。但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不是说你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很多时候你付出了很多,不一定你就会收获到你付出的程度。你不在意,不代表别人不在意。刚来韩国的我想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只要别人对我好一点,我就会把全世界都给她,但事后“朋友”的态度又开始让自己又开始怀疑到底值不值得。于是渐渐明白所谓的“虚假的友谊”不过是停留在问候上的你来我往,开始不愿意为别人付出。但是又拗不过自己那颗单纯善良的心,开始学会把握与别人的距离,真心对我好的人,我会报之以甘泉,做到什么程度是自己说了算,如果觉得对得起自己就去做,不要觉得有所亏欠,因为这就是我。
六、团队合作
我在韩国大学的课堂中,上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老师们很喜欢安排报告发表,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本习惯做事独断的我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禁惊讶同学们共同商量团队作业的热情和相互之间明确的分工。在师大上课,第一次听到“头脑风暴”这个词,还是在心理课上老师的示例中。然而在小组活动中,这个词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组织方式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每个小组都会在选定的时间来到咖啡厅,每人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大家共同加工,直到做出最后的成果。这样一来比较之前我自己“独断”的成果,这样的方式不仅更有趣,作业质量也更加高效。
七、对台湾看法的改变和包容心的养成
出国以前,在每个中国人的意识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句话是不了撼动且是铁定的事实,但和台湾朋友相处的第一晚完全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整晚房内充满“你们中国”和“我们大陆”的暗地博弈。对于不用上政治课的台湾人来说,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标签总是显得那么意识落后。很多矛盾都来源于不了解,就像一位台湾同学以为大陆人用简体是为了和台湾分割。一次次的争论中,我发现我们和本来亲近台湾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硬。我们都已经厌倦了这样因为国际纷争而带来的矛盾,于是我们试着去理解台湾同学,试着包容他们,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没想到,这时候的朋友们但而愿意听我们解释历史问题的来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让我养成了无比珍贵的包容心,每次出门都能听到韩国人口中“中国” “台湾(指国家)”,却也没有刚来韩国时那么生气,而是笑笑说“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听别人说“中国政治不自由”,也只是以一颗平淡的心让同学认识到中国生活多么便利和幸福。
我想有人会问我:学校的同学一个个都在各大部门逐渐落实自己的地位,一个个考了教师资格证书,一个个考完了四级,而我一年的交换时间并没有学到多少课程,反而比同级的同学们少了那么多学分。这样真的值得吗?
我想说:能凭自己的努力看看世界,看看人,我真的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