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单细胞转录组学习笔记-5-熟悉文献作者提供的两个表达矩阵

单细胞转录组学习笔记-5-熟悉文献作者提供的两个表达矩阵

作者: 夕颜00 | 来源:发表于2020-11-26 17:49 被阅读0次

    转载来自:刘小泽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659a2f164f7

    刘小泽写于19.6.17-第二单元第三讲:熟悉文献作者提供的两个表达矩阵

    笔记目的:根据生信技能树的单细胞转录组课程探索smart-seq2技术相关的分析技术
    链接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t411Y7nn?p=6

    过滤后的操作

    上次得到的dat表达矩阵过滤掉低表达基因后,剩下12198个基因

    看看其中的spike-in情况

    grep('ERCC',rownames(dat))
    [1] 12139 12140 12141 12142 12143 12144 12145 12146 12147 12148 12149 12150
    [13] 12151 12152 12153 12154 12155 12156 12157 12158 12159 12160 12161 12162
    [25] 12163 12164 12165 12166 12167 12168 12169 12170 12171 12172 12173 12174
    [37] 12175 12176 12177 12178 12179 12180 12181 12182 12183 12184 12185 12186
    [49] 12187 12188 12189 12190 12191 12192 12193 12194 12195 12196 12197 12198

    一、去除细胞文库大小差异 (归一化 cpm法)

    每个细胞测得数据大小不同,这样是没办法看高表达还是低表达的,必须先保证基数一样才能比较,cpm(counts per million)这个算法就是做这个事情的。

    cpm是归一化的一种方法,代表每百万碱基中每个转录本的count值

    注意:这个算法只是校正文库差异,而没有校正基因长度差异。要注意我们分析的目的就是:比较一个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量差异,而不是考虑一个样本中不同两个基因的差异,因为"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个差异是正常的。但是同一个基因由于某种条件发生了改变,背后的生物学意义是更值得探索的。

    用起来很简单,有现成的函数cpm() ,然后我们再用log将数据降个维度,但保持原有数据形状不变:log2(edgeR::cpm(dat)+1)

    意思就是:cpm需要除以测序总reads数,而这个值作为分母会导致结果千差万别,有的特别大有的很小。为了后面可视化不受极值的影响,用log转换一下可以将数值变小,并且原来大的数值最后还是大,并不改变这个现实

    那么具体这个函数做了什么事,才是真正需要了解的:

    # 先看看前4行4列的数据
    >   dat[1:4,1:4] 
                  SS2_15_0048_A3 SS2_15_0048_A6 SS2_15_0048_A5 SS2_15_0048_A4
    0610007P14Rik              0              0             18             11
    0610009B22Rik              0              0              0              0
    0610009L18Rik              0              0              0              0
    0610009O20Rik              0              0              1              1
    # 比如先计算一下第三个样本的总测序量
    > sum(dat[,3])
    [1] 206831 #结果是0.2M
    # 那么对于第三个样本SS2_15_0048_A5的第一个基因0610007P14Rik(结果是18)
    # 计算它的cpm值:count值*1000000/总测序reads
    > 18*1000000/206831
    [1] 87.02757
    # 和标准公式比较看看,结果完全相同
    > edgeR::cpm(dat[,3])[1]
    [1] 87.02757
    # 因此最后就是
    dat=log2(edgeR::cpm(dat)+1) 
    
    

    二、归一化后聚类

    主要步骤为:
    1、用dist函数计算细胞直接的距离,用hclus进行层次聚类,用cutree提取分群的数目(比如分成4个cluster)。注释到每个细胞所在的cluster数。
    2、用strsplit提取每个细胞的板号,用apply计算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总数。

    第一步:理解dist函数

    首先理解,它是计算距离用的,正如函数名称所描述的一样:distance

    # 先构建一个测试矩阵
    x=1:5
    y=2*x
    z=52:56
    tmp=data.frame(x,y,z)
    > tmp
      x  y  z
    1 1  2 52
    2 2  4 53
    3 3  6 54
    4 4  8 55
    5 5 10 56
    # 可以看到,x和y是有一定相关性的,而z和它们很难扯上关系
    # 然后尝试计算x、y、z之间的距离,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   dist(tmp)
             1        2        3        4
    2 2.449490                           
    3 4.898979 2.449490                  
    4 7.348469 4.898979 2.449490         
    5 9.797959 7.348469 4.898979 2.449490
    # 好像得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x、y、z距离结果,而计算给出的是以"行"为单位的结果
    # 因此,猜测dist应该是以行为输入。因此修改一下tmp,让x、y、z为行,其实也就是转置一下,转置函数用t()
    >   dist(t(tmp))
               x          y
    y   7.416198           
    z 114.039467 107.377838
    
    >   cor(tmp)
               x           y           z
    x  1.00000000  1.00000000 -0.09844392
    y  1.00000000  1.00000000 -0.09844392
    z -0.09844392 -0.09844392  1.00000000
    
    >  dist(t(scale(tmp)))
          x        y
    y 0.000000         
    z 4.446571 4.446571
    
    # 可以看到dist函数计算样本直接距离和cor函数计算样本直接相关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我都没有调它们两个函数的默认的参数。
      # 
      # 总结:
      # 
      # - dist函数计算行与行(样本)之间的距离
      # - cor函数计算列与列(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 - scale函数默认对每一列(样本)内部归一化
      # - 计算dist之前,最好是对每一个样本(列)进行scale一下
      # 
    

    同样的,我们这里的dat数据,是要计算细胞间的距离,也就是列与列之间的距离,使用dist(t(dat)) 计算。数据中有768个细胞,也就是要计算768个细胞核768个细胞之间的距离,计算量还是很大的。

    关于dist计算距离的方法:主要有6种:”欧式euclidean”, “切比雪夫距离maximum”, “绝对值距离manhattan”, “Lance距离canberra”, “定型变量距离binary” or “明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使用时要指定p值)”。

    默认使用第一种欧氏距离,它计算的是:几何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思想类似于勾股定理求第三条斜边的长度=》平方和再开方。

    第二步:理解hclust函数

    它是进行层次聚类(系谱聚类)的方法

    关于hclust聚类的方法:”离差平方和法ward”, “最短距离法single”, “最长距离法complete”,”类平均法average”, “相似法mcquitty”, “中间距离法median” or “重心法centroid”。默认使用complete算法

    hc=hclust(dist(t(dat))) 
    # 如果要进行可视化
    plot(hc,labels = FALSE) #labels这个选项的意思是不显示各个样本名称,因为样本太多,会让图看起来很乱
    
    
    image

    另外hclust函数还有一个亲戚:cutree,顾名思义,就是对聚类树进行修剪。我们知道聚类结果是分群的,cutree就是指定输出哪些群(结果是从大群到小群排列)

    # 例如要看看分的4大群
    clus = cutree(hc, 4)
    group_list= as.factor(clus) #得到的这个因子型变量group_list中样本顺序和输入的顺序一致,并且属于第几类都有记录
    >   table(group_list) 
    group_list
      1   2   3   4 
    312 300 121  35 
    
    

    提取批次信息

    在上一步操作结果中,可以看到,样本名都是有规律的,例如:

    > head(colnames(dat))
    [1] "SS2_15_0048_A3" "SS2_15_0048_A6" "SS2_15_0048_A5" "SS2_15_0048_A4"
    [5] "SS2_15_0048_A1" "SS2_15_0048_A2"
    
    

    其中SS2_15都是一样的,Pxx也不需要管,重要的是中间的0048、0049,表示两个384孔板编号

    那么如何提取?

    使用strsplit函数,strsplit(x, split, fixed = FALSE) ,需要注意两点:

    • 字符串切分后,返回的是一个列表,如果要再还原成字符串,需要用unlist()

    • 默认情况下它是使用正则表达式的,如果不想用,可以指定fixed = TRUE

      > unlist(strsplit("a.b.c", "."))
      [1] "" "" "" "" ""
      > unlist(strsplit("a.b.c", ".", fixed = TRUE))
      [1] "a" "b" "c"
      
      
    # 方法一:纯base包(思路就是:将拆分得到的list变成数据框)
    options(stringsAsFactors = F)
    plate=do.call(rbind.data.frame,strsplit(colnames(dat),"_"))[,3] 
    # 方法二:stringr包
    library(stringr)
    plate=str_split(colnames(dat),'_',simplify = T)[,3] 
    
    

    统计每个样本的基因表达数目

    主要使用cutree剪下来的层次聚类信息、细胞板批次信息、每个样本的基因表达信息

    前两个已经具备,下面进行第三个:每个样本的基因表达信息

    # 还记得之前对基因进行过滤时,我们是对行进行操作
    apply(a,1, function(x) sum(x>1) > floor(ncol(a)/50))
    # 这里检测每个样本中有多少基因是表达的,count值以1为标准,rpkm值可以用0为标准
    n_g = apply(a,2,function(x) sum(x>1))
    # 对于单细胞转录组,一般会有超过半数的基因不会表达(这个在下面构建完数据框还可以再看一下) 
    
    

    最后新建细胞的属性信息

    可以构建数据框了:

    meta=data.frame(g=group_list,plate=plate,n_g=n_g)
    # 然后再添加一列,目前用不到,后续会介绍
    meta$all='all'
    
    
    image

    可以看到细胞中检测到表达的基因最多有7372个,最少才几十个,而我们总共有12000多个基因

    作者:刘小泽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3a7eb26bd31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单细胞转录组学习笔记-5-熟悉文献作者提供的两个表达矩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kz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