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简介
书名:《奇特的一生》
作者:(俄)格拉宁/著 侯焕闳 唐其慈/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内容简介:柳比歇夫在他26岁的时候,立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坚持了长达56年的时间统计法。通过事件-时间日记,他精确的规划着自己的一生。同时也叙述了他内心的矛盾,对自我的批评以及自我认识的道路。而这一切造就了他不同于常人的奇特的一生。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的一生,他用时间规划着自己的一生。然而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面对时间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态度。最好的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凌乱的读后感
从26岁立下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开始,时间统计法就逐渐的成为了柳比歇夫余生的生活方式。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就如书中所说“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时间统计法的应用
1.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柳比歇夫想法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而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柳比歇夫也依然有着自己的一些小的技巧。例如坐电车看书,如果是从起点有位子坐,就可以看书和写字,如果电车痕迹,只能扶着,就需要阅读轻松的小册子。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能够充分地利用好上下班或其他旅途中的零碎时间阅读就可以有很大的提高阅读量,不过好像还是更喜欢刷手机。不断挖掘一切时间0的潜力,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2.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事件-时间日志就是记录下你在每件事情上所耗费的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计划。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做重要的需要思考的工作,累了休息的时候看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经常的计算和检查自己的计划。由于人每天所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有些是工作,有些是交际应酬,有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行为(如吃饭、睡觉)。所以我们需要把所要做的事情分清主次,合理的进行统筹安排。
做完了计划,就需要对计划进行验收总结。而在时间统计法上,也就是对时间的结算。每月进行小结,并对下月进行计划。每年进行年度总结,并制定下一年的计划。那么总结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通过总结,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人是很健忘的,尤其是每天我们发生的无数琐碎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都会逐渐的忘却。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时间。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而总结可以让你不会出现记忆的空白,当你通过总结回顾时,会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你可以清晰地回顾自己过去的线性轨迹,有迹可循。
3.分析计划所欠的账单,学会原谅计划欠下的债务
我们会在初始制定很多的机会,因为我们有太多想做的事情。但等到总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计划我们没有只完成了部分,或者完全没有开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分析这些欠下的债,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未能完成计划,有哪些债务是可以偿还,哪些是不再需要的。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简单记录自己今天的事情,我称之为Everyday Review。通过本书,并结合我近2个月的每日记录,也可以有一个简易的时间日志计划。
1.在每天临睡前,记录今天发生的事情
我们并不需要像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将每天所有的事情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并且记录每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可以记录一个大概的情况,比如今天工作做了一些什么,运动了多久,甚至今天有哪些想法等。
2.在每个月末,进行当月总结和下月计划
每到月末,可以对这个月进行一个总结,分析这个月完成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以及存在着哪些不足。并制定下月的计划。这里我觉得有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在制定月计划的时候,我们也同时需要对这个计划设定一个验收标准。这样,我们才能在做总结的时候,才能对计划是否完成有一个衡量。
我想,能够做到这两点,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对自己已成历史的昨天有一个清晰地认知,也能知道事实上自己荒废了多少的时光。就我个人而言,做太多详细的计划,往往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能最后都不会去行动。因此我现如今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去制定计划,而是先简单的去做。当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的去寻找改进的方法。
就好比,时间日志的计划,我最初也就只是要求自己每天临睡前进行一个简单的记录。而持续了2个月后,我开始意识到这时可以做到的,同时也发现需要在月初制定计划,下月才能有一些具体的执行方向。因此也就开始了月计划和总结的要求。循序渐进,不要太苛求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当你不断完成了点滴的积累,你也就会开始养成了习惯。
然而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关于时间统计法的部分。而是柳比歇夫他如同常人一般的生活,他所经历的我们普通人也会经历的生活的琐碎、苦难,所面临的一个人的复杂的自我矛盾。“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柳比歇夫作为一个科学家,但他不是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者,他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可以说是简陋。除了做自己的科研外,他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去排队买煤油和其他东西,帮助妻子,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他的生活也是平凡而普通的。然而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充满着不甘和抱怨,然后在不断地抱怨中继续日复一日的生活着,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一生。而一个人,如果在这样的生活中,依然能够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那他就是一个能够发光的人。他的一生始终发着照亮自己的光,而这光很多时候也会照亮更多的人。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柳比歇夫因为这一公民责任感,去进行学术批判,哪怕他因为研究害虫的经济价值,提出了害虫的害处被人们大大的夸大了而得罪了当权者而被退职,他也依然义务反顾。除此之外,虽然他的时间对于他的终生目标是宝贵的,但他也愿意把时间花在帮助他人身上。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献出一切。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
最后,我想用书本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这也是我想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