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教育背后5.1:何为学术

教育背后5.1:何为学术

作者: 教育背后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15:01 被阅读0次

            有一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想办一个中小学科研干部培训班。于是找到一些基层科研工作者进行前期访谈。其实就是聊一聊科研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作用。他们也找到了我,请我谈谈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好像还真挺难回答。科研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能真的帮助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吗?我觉得似乎还真不能,起码不能很好地解决!那是不是能帮助教师发表几篇文章,获得几张证书呢?我们先且不论这个目的是不是有些狭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不独属于教育科研。参与教研活动、课程活动,也能得到证书啊。那么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思考再三,我觉得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对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视角的改变。我这种认识也是源自于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如果没有接触教育科研,我的教育视角都是来自于教研,我所能想到的也就是研究一下某节课怎么讲,而很难获得一种严谨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说的这种观念和视角,绝不是限于对科研方法的掌握,而是指向人的教育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说指向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我觉得参与教育科研活动,能使教师逐渐向学术化方向发展。

            那么什么是学术化?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或者说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学术意识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刘良华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个标准,您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学术性。

            第一个标准是“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或者说学科,无论语文、数学、地理还是教育或心理。而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第一指标就是问问自己是否会欣赏?也就是说你所在的领域有没有你极其欣赏的文章、作品、成果或人物。你是否为这些你所欣赏的“东西”折服,你是否会极力地去推崇、去赞叹、不断地去引用、去讲演。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算具有了一些学术意识。如果你没有关注过任何领域,或者说在你的领域没有任何你认为值得欣赏的东西。放眼一看,迷蒙蒙的一片,你觉得谁和谁都差不多,都一样,都大同小异,都不过如此,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告诉你,你还要努力。其实你身边有很多值得你欣赏的东西只是你视而不见罢了!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我觉得永远不可能进入学术层面,因为它不具备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可能。他们的眼睛还不会分辨,美丑、善恶、真伪、对错!他的肚子里可能也装满知识,但是他没有思想!

            第二个标准是“怀疑”。如果你只会欣赏不会怀疑,那么你就失去了自我,你就成为了其他学者、专家的奴隶。著名专家章雄先生有一句座右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原来这样就对吗?”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学术上独立的人,那么就请你每天都问一下自己“原来这样就对吗?”我们承认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其合理性产生质疑。用刘良华先生的话来说:你所看到的任何事情或事物都值得怀疑,你可能看到了事情或事物但你并没有看到事实。你如果简单的相信眼见为实那么你就可能被你的眼睛所蒙蔽。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不知疲倦的围着地球转;你会发现领导所告诉你的处事方法完全是你奋斗的目标;你会发现作为一名教师不会讲一节漂亮的公开课怎么能成为骨干,你会发现你自己是那样的幸福……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是你就是没有发现事实和真相,当然也许本就不存在事实和真相。

            第三个标准是“判断”只会怀疑,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从怀疑走向判断,你要学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你要在A、B、C、D等观点中做出选择,或者创造出属于你的E、F、G。然而你的判断只要一经公布,就马上成为了别人怀疑的目标,成为别人质疑的对象,因为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理,所以你也不可能找到真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意思:你没出手之前就已经决定你错了,但是你还必须要出手!那么你怎样做出判断呢?刘良华先生认为真理往往在“之间”,中庸是最接近真实的。真理往往在0.618处。英国人罗素说:“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当我还年轻时曾对此拒不接受,并报之以轻蔑和愤慨,因为那时我崇拜英雄式的极端。”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仍停留在罗素年轻时的水平。我爱偏激!

            从欣赏到怀疑再到批判,这是一条学术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背后5.1:何为学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pr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