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章、P2P网络借贷的前世与今生

第一章、P2P网络借贷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 安徽程之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12:23 被阅读0次

1. P2P网络借贷概念是“救助穷人”

P2P,是Peer to Peer(或Peerson to Peerson)的英文缩写,互联网技术的专用术语和学理概念。是一种在对等者之间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的分布应用框架,表示互联网网中,计算机端信息交互式的对等互换和关系变化特征,该交互在对等网络中实现不通过中间工作站,即“点对点”技术。

互联网金融概念出现后,P2P的含意又有所发展,成了Peer to Peer Lending(或Peerson to Peerson Lending)英文缩写,简写为P2P。Peer在英语中有“同等者(地位、能力等)”、“同事”、“伙伴”等多种含意,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直接对接。意为小额资金借贷金融融资模式,即由互联网信贷公司(第三方公司或互联网网站)作为资金信息中介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布资金需求信息和实现借贷交易平台,将个人(投资人)的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再借给另外一些个人(借款人)的资金借贷的融资行为,以实现“个人对个人借贷交易”。P2P网络借贷的社会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三个方面。

互联网金融引进我国、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后,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并不统一。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博人眼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借贷者参与,又延伸并自主开发出多种理财产品,含义随之有所拓展,“P2P理财”、“P2P金融”、“P2P网贷”、“P2P网络借贷”、“人人贷”和“P2P借贷”等等,甚至把与互联网相关理财、投资等所有金融业务统统称为“P2P”。尽管名称、称谓各异,但P2P网络借贷的业务模式及运作机理基本上仍然属于小额民间借贷公开化,只不过实现了互联网化而已。

P2P网络借贷基本模式,是一个一端连接众多手中有富余资金需要增值的理财者,另一端对接无数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之间的一个网络平台:借款人提供必备的信息资料和借款申请,网络平台进行前期必要审核,然后在平台上发布借款信息。投资者根据平台发布的借款人提供的各项认证资料和信用状况借出资金,平台收益主要靠提取借贷双方成交额的服务费。

如图所示:

说白了,P2P网络借贷就是民间借贷的“阳光化”,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具有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一切功能,但杠杆率较高、服务面更广、进入门槛更低,开展向公众融资借贷的“影子银行”。

P2P网络借贷模式的最早倡导与实践者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创建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他被称为普惠金融之父,并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一个富庶的宝石加工场主家庭。尤努斯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他母亲共生育14个孩子,其中5个早夭。尤努斯后来经常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她十分善良并充满同情心,总是周济从遥远乡下来看望我们的穷亲戚”,“是母亲对家人和穷困人的关爱影响了我,帮助我发现了经济学和社会改革方面的兴趣”。尤努斯从小就对珠宝生意没有兴趣,立志做一位老师。大学毕业那年,尤努斯21岁,母校吉大港大学为他提供了经济学教师的职位。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受人尊重的大学老师,尤努斯专心教书育人。1965年尤努斯得到富布赖特奖学金,来到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尤努斯遇到两位影响他未来生活的关键人。一位是他导师,罗马尼亚著名教授杰奥杰斯库•勒根,他传授给尤努斯一些精确的经济学模式;另一位是美籍苏联姑娘薇拉•弗洛斯坦科,两人1970年缔结良缘。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尤努斯回到母校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

1974年,孟加拉国全境发生洪涝灾害,很多地方粮食绝收,而政府救助不力,造成近150万人死于饥饿或灾后传染病。灾荒过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看着毁灭性的饥荒让饥寒交迫的人走投无路,尤努斯彻底改变了想法:仅靠书本上和课堂里的经济学理论,很难真正帮助那些生活在贫穷状态中绝望的人们。尤努斯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对贫困与饥饿的研究中,尤努斯走访乡村中一些最贫困的家庭。一个生有3个孩子叫苏菲亚的年轻农妇每天从高利贷者手中获得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用于购买竹子,编织好竹椅交给高利贷者还贷,每天只能获得50波沙(约2美分的收入)。每天2美分的微薄收入,使她和她家人陷入一种难以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尤努斯大感惊愕:这么勤劳、能制作漂亮竹椅的妇女,一天只赚这么点钱!苏菲亚解释说,由于没钱购买制作竹椅的原材料,不得不去找一位商人借钱,这位商人只允许她把竹椅卖给他,而且收购价格还由他说了算。事实上苏菲亚变成了附属于商人的劳动力!那些竹子值多少钱呢?大约25美分。“仅为25美分就要遭这种罪,难道就没有人能对此做些什么嘛?” 他找出村里另外42位类似苏菲亚困境的村民。把这些村民的资金需求汇总后,尤努斯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这个数目只有27美金。“造成他们穷困的根源并非由于懒惰或者缺乏智慧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缺少资本。放贷者提供的借贷利率高达每月10%,甚至每周10%。所以不管这些人再怎么努力劳作,都不可能越过生存线水平。使得他们不能把钱攒下来做进一步投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工作与所需资本之间提供一个缓冲。

尤努斯把身上仅有的27美元借给42位贫困村民,帮助他们支付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免受高利贷业主的盘剥,让他们能尽快地获得收入”。尤努斯于是向这些没房没产的穷人提供借贷的想法就此诞生。

苏菲亚的遭遇仍然难以让尤努斯平静:“在大学课程中,我对成千上万美元的数额进行理论分析。但就在现在、就在眼前,生与死的问题却是以美分为单位展示出来,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大学课程怎么没有反映苏菲亚这些人的生活现实呢?” 尤努斯平生第一次感叹:“这个社会竟然不能向几十个赤贫的农妇提供区区总额为几十美元的贷款!为自己竟然是这样社会的一个分子感到羞愧”。大学经济学教育和社会上许多人对贫困与饥馑如此漠视,也让尤努斯感到愤慨与不解。在他看来,漠视贫困、漠视真实世界中人的痛苦与愿望是经济学的最大失败;而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缓解并消除贫困,是所有经济学学者与政府官员的最大的耻辱。尤努斯便以吉大港大学附近农村乡村为试点,倡导实施“吉大港大学乡村开发计划”。

为落实“开发计划”资金,仅凭个人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努斯便到当地银行请求银行借钱给那些穷人发展生产,可是银行不愿意借钱。他们认为,这些穷苦人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何来能力偿还贷款?为了说服银行把钱贷给穷人,尤努斯亲自登门劝说,可没有一家银行答应贷款。无奈之下,尤努斯只能用自己信誉和财产为这些穷人提供担保。在他四处奔走之下,终于有银行愿意发放贷款,并且约定在当时比较特殊的还贷模式—逐月分期还贷。几年后,所有借钱的穷人都按期还清了贷款,捏着胆子放款的银行觉得不可思议。尽管那些穷人还清了贷款,但银行认为这是个别现象,没有普遍意义。仍只愿意把钱借给有钱人,而不愿贷款给穷人。尤努斯决定亲自尝试,经过努力,成立了专为穷人发放小额贷款的“格莱珉银行”(乡村银行),1983年获准正式营业。

格莱珉银行与其他银行不同,“贷穷不贷富”。其宗旨是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永远摆脱贫困,让穷人有尊严地活着;其服务群体就是那些一时无法还清贷款,甚至两手空空的乞丐。借款对象主要是穷人,家庭妇女或失业者,这些人占贷款总数的95%以上。而且贷款金额不大,被称为“微额贷款”,承贷者大多家庭主妇。格莱珉银行借给启动资金,让她们去赚钱,赚到钱后,再还清银行贷款。尤努斯认为,农村家庭中的女人,最具牺牲和责任精神,她们无私奉献,支撑整个家庭,这是其他群体不能取代的。格莱珉银行获得巨大成功,已经拥有650万客户,向240万个家庭提供了38亿美元贷款,其中96%是妇女,百万家庭脱离贫困。格莱珉银行迅速发展,向71万余个村庄派驻了2226个分支机构。作为救济贫困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得到国际社会好评,目前世界上250个机构在将近100个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运作。2006年,尤努斯与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与他的格莱珉银行开创了带有公益性质小额贷款模式,这就是今天P2P网络借贷雏形。不同的是,当时互联网远没有今天普及,格莱珉银行大多是在“线下”通过人工完成,因此在该理念下的金融活动,无论是信贷规模、从业者人数,还是社会认知层面和影响力,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与现在P2P网络借贷完全互联网化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章、P2P网络借贷的前世与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vo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