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是1990年,1989年后面的一年。那年县中四个班,我在文科班。
说起我的高考首先要提及我表姐的高考。表姐是我姑妈家女儿,也在县中,高我几届。
高考前一天,姑妈姑父,还有他的舅舅,也就是我的父亲,去学校慰问她。中午在校外一个小餐馆点了几个菜,为了犒劳表姐,我父亲特地点了一盘河虾,大家开开心心,看着表姐饱餐了一顿。可到夜晚意外发生了,表姐上吐下泻,食物中毒,急救吊水折腾了一夜。第二天表姐硬着头皮打着吊滴上考场。第一年,表姐高考名落孙山。父亲愧疚不已,回忆那天中午校外的那顿午餐,父亲说估计河虾出了问题,可能那是盘药水药过的虾子(那个年代,有许多人用类似“敌杀死”的农药迷晕河虾,然后打捞上来)。

第二年表姐复读,一切顺利。高考物理考试中,表姐早早答题完毕,用剩余时间检查。临交卷前几分钟,巡考老师翻了翻表姐的试卷,突然发现,试卷最后一版由于折叠的原因,竟然一片空白,时间已经来不及让表姐再行作答了。这样的意外估计谁都接受不了。交卷后,我想表姐流的不仅是眼泪,连心也在滴血了。表姐擦干眼泪,完成了所有的考试。当年,表姐被北京的一所中专学校录取,也算是跳出了农门。后来表姐到常州工作成家,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前几年,表姐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外甥女,考取了一所985院校,再后来去了澳大利亚留学,如果不出意外,我的这个外甥女今年会在上海落户工作了。

1990年的高考和以前几年一样,首先要通过预考。通过预考,才能高考。班上大部门同学通过预考没有悬念,但同室的王同学遇到了问题,他离预考通过线差一分。那个时代父辈们对我们常说的是“一分压千人”,可就这一分让他参加不了高考。当得知这一消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等待,等待最低控制线能不能向下降一点。这位王同学,父母都是上海的知青,父亲当年还在长旺集镇上开着羊毛衫厂。我和他关系很好,他喜欢写诗,我记得他说,有次看到日落的时候,树上有个鸟巢,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日落的太阳,掉到鸟巢里了”,让我觉得很有意境。我还记得在宿舍里我还用过他的“力士”香皂,那时候那玩意的确是高级品。在高二暑假的时候,我去我上海亲戚家玩,还曾去过他上海外婆家串过门,那时候她外婆家还是民居(估计现在早已拆迁置换成单价不菲的商品房了)。可那年的高考前的预考,他就差一分。在等了一天后,分数终没有降下来。唉,哪怕降一分也好啊,可是没有。第二天的晚上,他收拾了东西,捧着一大堆书,戚戚然和我们告别。这位老弟,终因这一分,未能参加当年的高考。他后来考试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知道的是他娶了一位漂亮的扬中籍老婆,再然后他和老婆都去了上海,现在在上海的一个专职单位里做着类似于社工的工作,也算是个资深的领导了。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常看到他游走于上海的一些旧址,如五角场,鲁迅故居,陈望道旧居等等,还看到他带这宝贝女儿参加诸如音乐会的一些活动。他的上海宝贝女儿,将来的高考压力,想必没有他父亲那年那样大了。

我那年的高考日不同于现在,是在7月的7-9日三天举行,六门考试,一门不少。6月中下旬,是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那年的7月初,天气还算说得过去,可在7月6日,临考前一天,出梅了。我们学文科的知道,副热带高气压带完全控制这个区域了,进入“伏夏”了。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没有降温用的冰块,考场没有,宿舍也没有。6日晚约12点了,我还是难以入睡。我们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之间是一个公共厕所,我们的宿舍在最西面,临近这个公共厕所。那时的公共厕所用的是那种非常简陋的自动蓄水装置,当蓄水到一定位置时,会自动倾倒出来,然后再蓄水。所以,那个晚上虽然我们宿舍在四楼,但每隔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听到很大的“哗”的一声冲水的声响。当时,同宿舍的俊同学也没有睡着,他实在受不了这个声音,于是从床铺爬起开门下楼去关龙头。等他回来的时候,我问他:“关了吗?”他悻悻的说了句:“妈的,那是女厕所的水箱。”纯洁的男同学俊终没有勇气走进女厕所关那个水箱的阀门。

考试如约而至。几门考试中,考数学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数学是我的短腿。填空、选择、简单的计算题、最后一条大题目等按顺序出场。印象中:填空题,2-3题不会;选择题,2-3题没有把握,在题前轻打个问号,想回头再审审;相对简单的计算题,有一条写到一半卡壳了,还有一条干脆不会;最后一条大题目,写了不到三行字,真的弄不下去了。当整到最后那条大题目的时候,时间还剩半小时。崩溃了,崩溃吧,不崩溃才怪。最后这半小时,不知道是怎样度过的,心急如焚也好,热锅上的蚂蚁也好,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交卷,开哭,实在控制不住。考场除了我和印象中的一位男同学虎外,还有几位女同学也哭的梨花带雨。这就是1990年的那年高考,1989年夏大事件发生后的那一年。那年,我走了个中专,于是有了现在的工作。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曲折的故事,对于我,是因为曲折才难以忘记。
现在的孩子,考试时间早就提前到相对凉爽的6月份了,考前不允许在外乱就餐了,教室有空调了……现在的孩子,本科文凭可以直接到大城市落户了,“英才计划”、“孔雀计划”等等让高端人才还未参加工作就可以领到高额补贴了。总之,人才就是生产力,最起码是你家庭的生产力。人才值钱了!好好考,孩子们!好好干,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