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一如这所谓的人格。
和自己的人格斗争,需要有勇有谋——勇,是不妥协。谋,有自省能力,觉察自己的“套路”。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点,就是不认命。
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心不在焉的说完事情就着急挂电话,我心伤,被窝里偷偷流泪,感觉自己像个被遗弃的孩子。。。
向姐姐借钱,姐姐说看看吧,我怀疑,我又成为姐姐的负担了吧!我不想做谁谁谁的负担。。。
我的生活,要被这些无休止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声音所左右吗?
听说,要想有人格的改变,大抵只有三种途径—— 一种是靠内省;二靠心理咨询;三靠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新的关系中松动自己僵化了的人格。
自省我有,出点问题有事没事我都往自己头上揽,唉,也或许这不叫自省能力吧,不过起码自省的底子我是有的,多看自己的问题,少推卸责任。(虽然我今天刚把老公拉黑了)
再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方面,是我的弱项,今天午饭时看见以前的同事,竟然只希望ta别抬头看我,我躲人的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在怕什么呢?恨不能自己消失不见吗?
看来只能通过第二点来突破了——心理咨询。
等等,跑题了。
刚说到的场景,并没有END。
妈妈的电话,哭完,告诉自己,虽然你只是她的1/5,但她是你的100%啊,你就当你是她的100%,想要就要,得到以后还要心安理得,管她怎么想呢,若想的多了,人就不自由了、虚伪了。
难。和父母的沟通一直是我的痛处。
姐姐前几天给我寄了张明信片,我隔了好久才拿到(因为搬家),拿到后看得我热泪盈眶,她说“有你陪伴真好”,我才意识到我原来是那么想的——只有她陪我,没有我陪她。小学时有一次犯了错,被老师揍,我只告诉了姐姐,她没有一句指责或道理,只给我出主意,可以怎样躲过这一劫。她在我心里等于半个麻麻。我以为我在她心里更多是个负担,却低估了自己在她心里的分量,真为自己感到难过。不过现在好了,我知道我错了。
不曾被确认过的孩子,内心是多么贫瘠荒芜,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小心思。
以前看见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对罗子君妈妈那样的角色很不齿,她会为了抢中意的男伴使些小手段,比如自己故意摔倒,让人以为是情敌推倒的,道德劣势瞬间变优势。如今却觉得她活的最是真实,也才明白为什么贺涵觉得罗子君的家人很有趣,而非罗子君所认为的会被看成是拖累和场场闹剧。
活的自我些,少些顾虑,挺好的,很轻松,只要不伤到别人,不违反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干嘛不好好愉悦自己呢?
最难的是和自己顽固的思维习惯作斗争,当它们又跳出来时,我要抱抱它们,理解和接纳,但不去认同,给自己多一些解释,或许不是这样,有可能事情是怎样怎样的……
多一种解释,多一个机会。想起有位足球教练做过的TED演讲,当他第一次被心仪的女生拒绝时,他想“可能我今天穿的衬衫不好看”,第二次被拒,他的解释是“可能我站的位置光线不好”,直到有一次,女孩的闺蜜传话给他,说除非地球上的男人都死绝了,才可能会考虑他。他欣喜——“这就是说我还有机会!”最终这位教练抱得美人归。
这是他解释的方向——充满积极的、自我肯定的解释。无论别人如何打压,都能创造一个解释,把自己放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场景中,衬衫不好看,光线的问题…… 没有自我怀疑,更没有自我否定。
他的儿子(还是个小孩)在球队里练习,回来告诉他说我进了几个球、踢的可棒了,教练果断表扬“你是我们球队里踢的最好的!” 其实,他儿子一个球都没进,只是想象着自己进了。这是教练的教育之道——培养自信的、不轻言放弃的、能自我附能的孩子。
试试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