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是最需要耐力的运动之一,对体能的要求相当高。一般来讲,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往往比老年人要好,运动表现肯定更胜一筹。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人员对马拉松爱好者的年龄和成绩进行了统计,发现在60岁以上的马拉松爱好者中,大约有1/4的选手成绩超过大部分年轻人。同时,成绩最好的选手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年轻人。另外,根据报道,英国曾经有一位102岁的老人报名参加了马拉松,并且顺利跑完了全程,成为参加马拉松比赛年龄最大的选手,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为什么这些老年人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是因为这些选手的训练方法很高效。只要掌握有效的练习方法,谁都有可能成为高手,这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7135/a883b9d50469ae32.jpg)
《刻意练习》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的首创者,他研究了大量杰出人才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这本书就是从他的视角来写的。另一位是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他和艾利克森一起完成了对有效练习方法的研究。
《刻意练习》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纵向主线,指出有效的练习需要明确目标、取得反馈、纠正不足、跨越瓶颈和走出舒适区。另一条是横向主线,从工作、生活和教育等角度说明了刻意练习法则应该如何应用。
那么,有效的练习方法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为什么明明很用功,却没有效果?
说“成功离不开勤奋”绝对不会有人反对。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取得成绩,就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就连被誉为“人类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的爱因斯坦也承认,勤奋才是他取得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勤奋?
过去主流的观点认为,勤奋就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付出大量时间。这其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认为,任何人只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付出足够的精力,就一定会成为杰出人才,成就一番事业。听起来真是振奋人心,然而可惜的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让我们重新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确,要想取得进步,就需要花时间练习。但是,单纯地堆砌时间,为了达到“一万小时”的目标而重复劳动,是没办法取得进步的。举个例子,一般我们认为,医生行医的时间越久,技术水平就应该越精湛。然而,医学界对数十名医生进行研究后,却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那些从医三四十年的老医生里,只有一小部分比年轻医生技术高超。而且,在一些客观指标上,有些人还比刚毕业两三年的新人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工作中精进自己的技能,而只是重复自己过去的经验。如果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被动地重复工作,就只能吃老本了,无法取得进步。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实际并没有什么成就的人。俗话说,一年的经验用十年,那只能让你变成高级新手。机械地重复劳动,除了完成任务以外,是不会让我们的能力有提升的。
怎样才能有效练习,取得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练习,取得成就呢?艾利克森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办法是刻意练习。归纳起来就是,确定目标,缩小差距。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道理谁都懂,老生常谈了,关键是怎么缩小差距?《刻意练习》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
要想缩小差距,首先必须要找到差距,也就是要先确定目标。要注意的是,我们确定的目标必须是非常具体的,不能太过于远大。举个例子,马拉松运动员在进行长跑训练的时候,心里想的往往不是“我要跑到终点”,而是“我要跑到前面的饮水区”。终点看起来太遥远了,容易让人手足无措,感到沮丧。但是饮水区却是可以看到的,看起来就好实现多了。所以,越是明确的目标,就越有可能被实现。当你完成了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以后,也就自然实现了你的最终理想。
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就是想办法去实现它了。这也是刻意练习方法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得反馈,纠正错误。我们需要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改进它。
但是,有些时候问题并不是那么清晰的,特别是对新手来说,往往很难发现自己错误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导师、教练和一些教材。我们也可以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无论使用什么途径来找出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快速判断出解决方法是不是有用,这样才能让练习最高效。
艾利克森在书里举了个例子,说有一位学生需要主持节目,但他发现自己没办法调动观众的兴趣,这样就很容易冷场。于是,为了解决自己不能吸引观众的问题,他每天都会在下班的时间来到市中心,想办法让路过的行人停下来听他说话。因为下班时间大家都急着回家,所以他必须能够调动路人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且,路人的反应是实时的,他就可以立刻知道哪些方法比较有效,然后把这些方法用到他的节目主持里去。
总而言之, 要想练习有效果,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然后通过练习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改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高效的练习方法。
遇到瓶颈怎么办?
当你的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大脑和身体都渐渐适应了节奏,你的进步速度就会慢下来,直至停滞在某个水平上。 运动界有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个阶段,叫做“平台期”,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进步曲线是平的,像平台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遇到“瓶颈”了。
平台期是个分水岭,如果能越过这个阻碍,你就会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反之,如果越不过去呢?那你的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因为时间长了慢慢退化。
既然瓶颈期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顺利越过瓶颈,取得飞跃呢?艾利克森告诉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用,一个是转变思路,一个是弥补短板。
先来看第一个方法,转变思路。有过健身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交叉训练往往比紧盯着一个部位练来得有效。因为交叉训练可以防止身体养成习惯,避免因为形成固定反应而陷入瓶颈。同样的道理,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防止因为形成思维定势而陷入死胡同。
有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说有个博士在群里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砸下来,会不会砸伤人?博士群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大家用了各种办法计算雨滴的速度和距离,还建立了各种模型,讨论得非常激烈。但是,有个人用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你们淋过雨吗?
如果把水从高空滴下来这个问题,看作物理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复杂的模型来计算数据。但是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生活问题,雨当然是不会砸伤人的,只要用我们的常识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除了转变思路以外,弥补短板也是解决瓶颈的有效办法。“木桶理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要想能装更多的水,就必须弥补短板。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任何一项复杂的技能,往往都涉及很多个方面。你可能学会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擅长另一部分,而恰恰是你不擅长的这部分,成为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只要找出那部分拖后腿的问题,并且想办法改进,你就能取得进步。
决定命运的关键,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找借口失败,还是找方法成功。人生道路这么长,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行动起来,掌握有效练习的方法,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