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开篇即可点题的当属首尾两篇。第一篇自然是第十二季战斗檄文,这一篇为长吁一口气的总结告白,八成也不是“每天一千字”的最后一季,当以“继续总结”为题。写在总结日的心情是轻松的,前几天想着谈谈养老之我见,因此今日认真归纳一下自己对养老的认识。
参考财新文章获知,参照我国2017年一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主要顺差国的经常项目做了一个对比分析。经常项目的迅速萎缩,只有中国表现得特别突出,迅速萎缩的原因在于货物顺差的下降,和服务逆差的增长,其中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逆差略收窄。国内河北将借助京津资源优势,努力吸引高端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建设环京津健康养老产业圈。由此厘清一个概念,养老和保险是服务业。
建国后的养老体系,敬老院包含其中,属于政府主导,针对特殊人群。我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88年起街道也办起养老院,收养对象是五保老人。这些毕竟是少数人群。
其余更普遍的人员养老,催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细分市场的需求,必然对应高端及中低端收入家庭。比如泰康目标客户群指向高端家园设计。养老公寓则面向中等以其以下收入群体开展服务,自行缴费入住。
生育政策的变化引导着民众意识的转变。多子女家庭基本在1975年代终结,又在2013年后逐渐出现双子女家庭。其中少数民族和个别地区例外。多子女家庭老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生子女家庭不同,前者表现在“养儿防老”的层面,所以在经济能力的时段,父母尽可能均匀的帮扶众多子女,为此也是家庭关系或幸福、或争执、或不谐的主要原因,且为了孩子们大多不为自己储蓄,其实家庭甚至没有能力储蓄。父母生病或有事轮流照顾,或委托同城子女照顾,异地出钱。料理后事则按照传统习俗,长子和长女主持,其余子女参与共担。
当然一旦发生子女客观因贫或主观推卸责任、相互推诿之时,即发生无法终老的悲剧。不过此种情况毕竟不多见,因为大家毕竟还是当作新闻看待的。因病致贫的例子关联养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催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持续改革,力求社会全覆盖。
独生子女家庭则相反,因为子女的一切就是父母的全部,私以为相互依存的唯一性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养儿防老”的观点演变成父母更加注重养生健康、医疗保险,自觉安排自身的养老模式,唯恐自己拖累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当然,政府也开始制度的顶层设计,近日《郑州晚报》刊载消息,称郑州市要求独生子女父母重病可享受最低不少于20天的带薪假期。
希望养老模式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多维度健康发展,让人老有所依。届时,衣食无忧的夕阳红状态,可以继续坚持我们的“每天一千字”,兴许还是治愈阿尔斯海默症的大概率事件。
PS:本文纯属虚构,不承担养老及医疗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