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在这里要说,请放心观看本文,本文不含此电影的剧透。
几乎很多公众号,都会再文章的开头,加上这么一句话,以说明其关键内容。
其实我是完全跟这些作者不一样,我是非常想剧透的。想把内容一五一十的说出来,而且更加深入地加上我自己的认识。这样才痛快,才能显示我的“才华”,才能心里满足。
但是,无奈的是,我没有看懂这电影。我也很想说点里面的内容,说点所谓的“烧脑”剧情,可我只能说,对不起,我真没看明白。
或许加上一句开头时写的话,就可以让我像那些公众号一样,继续写下去吧。
看来也只能是这样了。不然又能怎样呢?还是不管别人怎样,反正我是这样了。闲话少叙,既然这样了,就继续这样办吧。
很多公众号文章,都提到了“熵”这个概念。百度过后,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是一个混乱系数。大概意思是,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熵增的过程,都是从有序到无序,从安宁到混乱的过程。
据说,从宇宙大爆炸之前,熵是很小的,大爆炸之后,能量热量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了,宇宙其实是一个,慢慢冷却的过程,熵也在一点点的增加,而且只能是增加,不能是减少。
就像一瓶纯净水,滴入了一滴墨汁,刚开始墨汁还是在一起的,然后慢慢地,就扩散来,直到最后,完全与水融合。
或者说呢,有一个苹果,一直放着,它就慢慢变坏了,直到最后烂掉。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但电影里,诺兰把可逆变成了现实,让你体验“逆熵”或者说叫“熵减”的过程。
诺兰又一次拍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电影。几乎是没有人尝试这么干过。
为什么要说几乎呢?因为在诺兰早期的烧脑电影《记忆碎片》中,曾经用过倒序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记忆碎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短期失忆症的人,寻找杀害妻子凶手的故事。他只能够靠把事情记录在照片上,来记忆自己的事情,从中按照这些碎片的记忆,做事情。
电影也是从一正一反两个顺序来讲故事,所不同的是,他分别用黑白和彩色,划分出了正序和倒序,观众还是能较容易分辨出来的。
既然有过之前的创作,现在有了《信条》这部片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诺兰来说,这种类型他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如指掌了。但不拘泥于过去的风格,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从更高的角度,完成了他的,关于时空的三部曲。
其实别的导演,也有采用倒序手法拍摄的,比如说阿根廷导演加斯帕诺,他也善于用倒序的方法来拍电影。如早期的《不可撤销》,后来的《爱恋》等。
但诺兰这次的倒序,又与以往的不一样。这次他更像是在倒着放录像带,更何况加入了科学定理,熵的概念。
其实将熵的概念运用到艺术作品中,诺兰并不是第一个。早在1973年,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就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了自己的小说中。并且在他的后来创作中,一直秉承这一理论。
而他的第一部以熵理论创作的长篇小说,名字叫《万有引力之虹》。曾有人将这部小说,和《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并列在一起,认为是二十世纪,标志性的三部著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管怎么说,《万有引力之虹》的确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定要提及的作品。该书讲述了二战时期,盟军寻找德军秘密导弹发射基地,并引出来的许多让人费解的故事。全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描写的人物众多,故事内容的连续性很差,十分难懂。
其实早在出这部作品之前,托马斯品钦就写过一本叫《V.》的短篇小说集,里面就有一篇叫做《熵》的文章,对于理解他的创作,很有帮助。但看过后,也不一定就能够理解。
托马斯品钦本人也是个很神秘的人,他上过很多大学,学问大,同时也很庞杂。据说没有人知道他的长相,有人费尽心思,想从他上大学的毕业照里找到他的照片,结果却发现本该有他照片的那一页,确不见了。
他写的这部《万有引力之虹》,曾经在国内有过译本,但在多年前已经绝版。但就在今年,译林出版社据说花了八年的时间,重译了这本书,而且已经上市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本来读读看,看你是不是能够读懂。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能翻译并且能上市,就一定要删减的,如果不喜欢删减版的人,可以找原来的英文版读。
相信《信条》的上映,也会刺激到这本书的销量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熵这个话题,据说是最让人绝望的理论之一,很无奈也很消极。诺兰给我们一个“逆熵”的世界,无疑是让人感到惊喜的,这就是诺兰给我们的答案。科学幻想,让人高兴,而且最终还是胜利了。但就目前来看,也只能是幻想一下而已,也没别的了。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我们本土作家,王小波的说法,他说反熵是什么呢?他说,“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所发趋害避利肯定反熵。”
他还说,“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的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我还可以说,光有熵增现象不成。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安逸享乐,随波逐流,就是熵增,努力向上,完善自我,止于至善,这就是熵减。
是拥挤在低洼的地方,左右涌动,还是突破向上,完善自我呢?
文章写到这里该结束了,可我怎么也想不好怎么结尾。即便再怎么想,我觉得也不能够像王小波写的那个结尾一样完美,左思右想,干脆就把他的结尾摘录下来吧:
“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