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静下心,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岁月时,是否发现有一个词——“更重要”,出现的频率很高。
上学时,“电视剧什么时候不能看,现在更重要的是好好念书”;
毕业后,“年纪不小了,现在更重要的是要稳定下来”;
工作稳定、生活舒适时,“都快30岁了,现在更重要的是赶紧结婚”;
结婚、组成家庭后,“结婚这么久了,现在更重要的是赶紧要孩子。”
似乎在每个人生阶段,我们是按照自我意愿生活着,却又在不经意间被身边的人或事所影响着。
他人眼中的“更重要”还会陪伴我们多久,我不知,但是有一种“更重要”会在很多家庭一直存在——“结婚”。

大年三十去探望爷爷奶奶时,二叔在和我们小辈聊天中,询问我是否有了恋爱对象,我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没时间、没精力去想这些。”
二叔说我和堂姐一样还不把自己的事情当回事、不上心,甚至提议让我们姐妹俩去参加《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也许能遇到合适的。
牵线做媒之事可谓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而相亲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也称得上是一种较老的类型。
从1988 年,中国推出的首个相亲交友节目《电视红娘》引发了广泛关注。到2010 年年初又一次掀起电视相亲风潮的《非诚勿扰》。
节目的内容、形式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变中。
这种将恋爱婚姻的选择从私下搬到电视节目上的相对公开的行为对于中国式恋爱来说,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16年年底亮相东方卫视的《中国式相亲》,再一次引爆相亲节目,该节目称模式更新,但是其本质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回归。
男女嘉宾暗房相隔,父母坐镇前线,替孩子把关。
节目的这种设置赋予了父母干预子女婚姻的权利,而父母在做选择时,门当户对依旧是个未变的标准。
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中国式相亲》节目的编导姚瑶表示,节目中父母为子女的婚姻那么操心,让她很受触动。
“当时我们设计父母与子女同台,首先是想扫清婚姻路上不必要的麻烦,”
她说。“一个人背后的家庭和父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婚姻和谈恋爱不完全是一回事。”
确实如此,中国年轻人的婚姻决定是很受到父母影响的,我们身边不乏有很多因为父母不同意而分手的例子。
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希望子女与门庭相似的人结婚来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自然,结婚这件事可以说是关乎全家族的一件事。
无论是哪种相亲节目,男女嘉宾互选也好,父母坐镇挑选也罢,国人的婚恋观在一步步进行着转变。
从最初认为女性不同于男性,女性应该更多从属于家庭,到女性权利、位置发生变化,男性开始接受女性的挑选与审视;从只看物质到物质、三观等多方面的评判。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晚婚晚育,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打拼事业的年轻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需品,甚至根本不想谈恋爱、不想将就。
更多的回归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单身生活。
只是,就像张泉灵说的,“在西方,结婚是一种选择;而在中国,结婚是义务”。
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单身,大龄未婚青年在今天多多少少都会有被催婚、被逼相亲的经历。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没有结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文|单身青年说
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