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24.6%:99%的中国父母都做错了一件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达24.6%,重度抑郁症的青少年比率高达7.4%。抑郁症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最大阻碍。
对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明明物质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还会抑郁呢?
父母能提出这样的提问,其实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那么容易患上抑郁症。
人不是动物,食物物质条件只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人的全部。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以后,人还需要精神需求,无论成人还是小孩,如果精神需求不被满足,就会出现问题。
这就像一个人吃不饱饭就会营养不良一样,长期的精神压迫、控制、情感漠视、也会促使一个人精神上出现营养不良。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给予了孩子物质条件,孩子就该按照自己预期的成长学习,如果结果没能令其满意,那就是孩子不懂事、不争气。至于孩子的情感世界,那都不重要。
99%的中国父母都做错了这件事,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求助无动于衷,对正处在痛苦和不良情绪中的孩子视若无睹。
他们会觉得是孩子只是在闹脾气,以此来逃避学习。父母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链接,无法看见孩子的真实情绪感受。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概念里,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意志的一部分,喜怒哀乐应该听凭他的意志,而不能产生自主意愿。
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之后,他们往往会产生事情失去控制的感受,这让他们觉得挫败,所以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即压制孩子情绪,促使事情回到可控范围。
例如中国父母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会说:“哭什么哭,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什么好怕的,你看别人怎么行。”这不是在鼓励孩子振作,而是把孩子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心理学家祝卓宏教授认为,从认知层面来说,“思维反刍”被认为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倾向于不断在思考负面情绪。
此时,若家长持续打击压制孩子情绪的流动,会进一步加深负面情绪在孩子内部的固化,直至孩子承受不住,选择走向死亡。
《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显示,90%的抑郁症患者想过自杀,36.7%的患者曾实施过,30.5%的人多次试行未遂。
抑郁症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患者的大脑机制,致使其决策能力下降、情绪低落,行动很容易受突发情绪影响变得易冲动行事,如果此时家长再不给予正确及时的关怀,可想而知,他们会面对什么样的绝境。
再者中国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是导致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一大诱因。中国式家长为何总痴迷于望子成龙?
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说,自己在青少年相关调研中发现,越是竞争激烈的名校,孩子抑郁的比例越高,有的班级甚至超过20%。
几乎所有中国父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德智体美样样精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可是每个孩子的潜质并不一样,每个孩子都很独特,家长需要做的是去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考试并不是评判他们的唯一标准,人生的价值也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