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的最大感受。
如果说这么些年来,对我影响较大足以改变我些许世界观的作家,我不得不提村上春树这个日本小说家,当然他还有除小说之外的作品,可是我却只是看过他的小说,其中让我念念不忘一读再读的的便是那本《挪威的森林》,对我影响极大。
距离第一次读《挪》这本书大概七年了,那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当时村上在中国已经声名大噪了,知道的部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渡边淳一、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一干人的粉丝加起来在中国大概也抵不过村上的,大有今天《白夜行》东野圭吾的流行之势,在中国只要提到《挪》,那必定提到村上。可是现在提到村上春树,大家都认为是伪文青必读的作家,还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千年陪跑的段子。颇为有些讽刺和搞笑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一开始不是很了解,听到书名,就暗自揣度,一提到森林,这个词语就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绿绿的,密密的,一片一片莽莽的树林,里面的东西让人无限遐想,着实让人看不透里面的风景。其实,读了没几页我便知道,书名仅仅是披头士的一首歌的名字而已,我为自己的浅薄而发笑,不过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觉得,这本书绝非是仅仅以这样一首歌而命名(即使披头士是伟大的乐队),结合书的内容不难发现这是一本与青春有关的小说,与爱情有关,与成长有关,与生和死有关,而这些东西无一是可以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于是我们只能慢慢的的展开我们的记忆,去回想过去的片段,去慢放当初的那些日子。
与爱情无关 与青春有关
不论怎样,很多人在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都会把这本书当做爱情小说来看 ,木月与直子,渡边与直子,渡边与绿子,永泽与初美,他们都可以看作是情侣关系,可是细细读了几遍之后,我会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又不是爱情小说,因为这里面你不会找到任何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这仅仅是书中的佐料而已,不可否认,这本书对我有性启蒙的意味,里面多多少少的性爱描写,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不论是对裸体的叙述还是以渡边为第一视角的性体验,不论是永泽这种到处拈花惹草的夜夜风流还是渡边到后来为直子开始忍耐自己,实在是令我大为震撼,原来性与爱是可以分开的,如直子,原来自以为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在性方面也可以迎合这个人,如永泽,原来没有任何东西大家也可以相互做爱,如直子死后渡边与玲子的性爱,而且对于渡边君在开始时与永泽在酒吧里的放浪形骸,我居然不觉得他是个面目可憎的人,也许归功于文章中他似呓语似的感受,让我觉得这样的发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以至于后开看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并没有产生多大的震撼,村上写出了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让你觉得无比坦诚,好像敞开心扉一样,你无需揣度,而”我”(即渡边)已经将一切感受流于纸上。
“我自己其实不大喜欢同萍水相逢的女孩同窗共衾。作为疏导情欲的一种方式固然惬意,而且同女孩拥抱着相互触摸身体也颇开心”’
“我的身体十分饥渴,巴不得同女人睡觉。而我同他们睡觉的时候,又总是想着直子,想直子黑暗中白嫩嫩浮现出来的裸体,想她的喘息,以及外面的雨声。而且越想愈觉得身体饥不可忍,渴不可耐”,
渡边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欲望,可也能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这便是性与爱的分离的一种形式,坦率的让我无法对渡边这个人物产生丝毫的不快,不过我也不会觉得他是有趣的人,我只会觉得他孤僻,难以靠近,对什么好像都提不起兴趣,可有可无,我们知道,假如世界上真的有渡边这样的人的话,我们是绝对成不了他的朋友的,因为我们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在挪威的森林里面,渡边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他带着我们看到了各种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生命,他们是丝毫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要么死了,要么活着。
看透一切的人——永泽
永泽是怎样的一个人
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
头脑聪明,考进东京大学,考进外务省,后成为外交官
家庭背景外人看来颇好,父亲经营大医院 ,哥哥也为东大毕业,子承父业
人仪表堂堂,具有天生自然而然地吸引人,指使人的气质
“我”认为他成绩优异,气质非凡,风度潇洒,最大的美德是诚实。
细细看来其实永泽好像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内心无比坚硬,在成长过程中早早的洞察这个成人社会所需要的一切,他熟悉这个规则并利用这个规则来傲视这个世界,什么似乎都可以不在乎,与之相比,木月、直子以及直子的姐姐在从自我的世界向成人的世界过渡失败最后选择自杀来处理自我与世界的联系,死去的这些人敏感、脆弱、孤独无法处理种种产生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这根弦一直紧绷,直到断裂,意味着生命的死亡,作者写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十七岁,似乎十七岁意味着一个分水岭,成长中的一个坎,活着或者死去,总有人要付出代价,死亡只是其中一种。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则才是最好的成人世界的规则,永泽天然的向我们说出了答案。
“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
“人生规范就是当绅士,所谓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法语也是自学的,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和玩一个道理,只要摸到一条规律,往下任凭多少都是一个模式。喏,和搞女人也是一码事”
“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所以嘛,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
“社会这东西,从根本上就是不公平的。’”
“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地忙个没完,只是劳动。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所说的拈花惹草,仅仅是一种游戏,谁也不受伤害”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做的勾当”
上面的是从书里抄录的一些永泽的人生观点,看到这些时,我反而觉得有时候成为这样的人真好,这样的态度人生,会让我们少了太多痛苦,可是我又觉得如果完全放弃自我感受和内心世界,我来这个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真的不知道,初美死去那一刻,永泽在得到消息时是否真的会心痛。这样一个假面的人,冷冰冰的人,幸福永远与他绝缘。
那是他可怜巴巴的人生中的一点可怜巴巴的追求,谁有资格加以嘲笑呢——敢死队
直到敢死队消失之后,我们也没能知道他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却为渡边君们奉上了为数不多的快乐。
近乎病态的洁癖
房间贴着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摄影
人生的乐趣就是绘制地图
清晨六点钟的广播体操
经济并不宽裕,家里无不迂腐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在书中展现的一面让我们记忆最为深刻,书中只是对敢死队做了事实的发生了的一些事情的描述,敢死队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了,简简单单,和书中的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我们对敢死队的观念和内心世界并不了解,书中的人物都认为他很搞笑,几乎都成了渡边君的段子来源,可是这样一个人在某一天的时候也突然消失了,无声无息,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发生了什么,总是不明白村上为什么会安排敢死队出场,你说出场就出场,唯一一个简单明了的人,可是退场也没有原因,毫无征兆的开始,毫无征兆的结束。也许这暗示了书中一些事情悲剧的走向,当然也不能说是悲剧,因为事情就这样坦诚的发生了,是走向结果的过程。
好朋友——木月
其实木月作为渡边的好朋友,在书中出现的并不多,可是他确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入口,所有的事情都因为木月死亡而开始,这本小说整本充斥着阴霾,让人的心情沉重,不可避免的忧虑抑郁,除了绿子作为一缕阳光照亮了渡边的世界,其他的人无一幸免都为青春的成长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木月死去,直子死去,直子的姐姐死去,玲子远离家庭远走他乡,敢死队不知所踪,初美自杀,永泽虽然活着可他只是成人世界的规则机器并且丧失了人的纯真他得不到爱也不会爱。
我一直在分析木月为什么会自杀,想了半天只能瞎分析一通,在十七岁之前,木月一直和直子作为伴侣,青梅竹马理所当然,他们想做爱可又无法进行,可是他们真的相爱么,他们一直认为两个人是相爱的,因为他们彼此熟悉了习惯了甚至以为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直子住院了,木月仅仅去了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和渡边君一块去的,有点不耐烦的剥橘子。另外直子也并不一定爱他,直子在给渡边君的信中写道她都不知道什么是爱了,她习惯了,可是她的身体是诚实的,她的生理本能的抗拒这种,所以她和木月无法做爱,另外我无法搞懂村上在表达的理念,他到底是说的性与爱是分离的呢,还是性爱一体呢,如果是分离的为什么木月和直子不能做爱(直子和渡边都做了),如果是一体的为什么会有永泽这样单纯满足欲望(他说同女孩子上床就好像自来水龙头喝水)”,我并不是一再提性爱,因为在这里面是无法绕去的坎,而且村上写的并不让人觉得很色情,好像自然的不能在自然了。
关于木月死亡的猜测,首先他无法面对自己不爱直子这件事情,无法与自己和解;另外木月一直生活在和直子的小天地中,他也没有什么朋友,而我(即渡边)是他绝无仅有的好朋友,我是木月与世界联系的一个接口,当我也无法为他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时(因为木月与渡边年龄相仿,无法向渡边学习人生经验,而其他人是无法体会木月的内心的),木月最终崩溃了,选择了死亡。
可是渡边为什么没有选择死亡,因为我们在读书中会发现主人公渡边病的也不轻,没什么朋友,喜欢徒步旅行,读书,听音乐,在他与直子的心中或者在他的自白中,他说他和直子是相互救赎,否则一起坠入深渊,渡边君的性格其实蛮敏感脆弱的,木月死后,他选择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大学重新开始,这一点是和直子一模一样的,在没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隐约会觉得渡边按理也会死(当然没有死因为开头就说自己三十七岁了在回忆以前的事情),所以我也找找寻这种原因,我发现没死的人都找到了自己心里的乌托邦,首先直子为什么会选择去郊区的疗养院,因为她认为这会对她的病情好一点,因为这里远离外面的世界,这一点从渡边去看她很麻烦可以看出,她希望有一个乌托邦似的东西来拖住她保护她不让她直面与这个世界的冲突,无论是实体的还是内心的乌托邦(应该是远离喧嚣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可是她最后失败了,同理木月、直子的姐姐都是这样。初美爱永泽,永泽未尝不是初美的心灵寄宿地,对于初美来说,永泽就是乌托邦,永泽不爱她,结果可想而知。对于永泽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人,我在想他不停地与世界调解,不厌其烦的与女人上床,利用社会规则做一个绅士,在斗争中玩味世界,也许这样他的心才会有安全感。玲子有钢琴,有烟。
而渡边君,我以为他没有选择死亡,是因为木月死了,因为直子死了,他意识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永存,另外渡边喜欢孤独,好像对什么无所谓,这里的无所谓并非是指渡边君真的什么的也无所谓,这一点他也在与永泽吃饭的时候说了,当涉及到真正关切的人他就有所谓,不过对于普通世人的眼光,他毫不为意,这就帮他隔绝了一部分矛盾,渡边还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听音乐,读书,说实话作为读者我大都不知道渡边读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除外,因为有这部电影),他认为大江健三郎太大众了,就好像我觉得鲁迅太大众了(可是我居然也没怎么读过鲁迅的书,课文除外),另外我就更不知道渡边听的音乐了,什么列侬的还听说过,可是这本书里面的音乐实在不少,我的见识与修养都达不到,这样我觉得音乐与书籍是渡边君的乌托邦,是他的内心世界绝不可少的疗养的地方,其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子的闯入,他的世界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了,他虽然没有救赎直子,可是绿子把他就救赎了。
完美恋人——初美
如果有一个恋人像初美那样就好了,渡边曾经这样想过, 这似乎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其实有点气愤,村上把初美写死了,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娴静、理智、幽默、善良居然被写死了,毕竟永泽说过渡边君可以接收初美,渡边说,初美身上有一种强烈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个引起对方心灵的共振,直到十二三年后,他才知道这是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当然作者背后的深意我到底也没有太明白,只知道初美不被祝福,所有的优点都抵不过致命的迂腐呆板的喜欢永泽吧,所以村上要摧毁初美这个人,越是好的东西,越是短暂的,易逝的,这其实是打碎他自己心中的某种东西,直到直子死后在玲子和绿子的帮助下重建世界。好多人都死了,这也映照了开头的标题“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不想写不想分析渡边直子绿子了
他们三个人得看书,尤其是渡边和直子,感觉他们两个最难懂,只能从他们的谈话、两人的通信、渡边君的心理活动来读懂,最重要的的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个氛围,好吧,实在有点压抑。至于绿子我最最真觉得她是本书唯一的阳光,其他的黑暗都不算什么,喜欢她,要是有这么一位女朋友就好了,喜欢她的黄话,喜欢她的短发、喜欢她说话的方式、喜欢她的勇敢,好吧,我喜欢她的一切,可惜她是假的,我在生活中从来没遇到这样一个人。
另外说两点
虽然在书中永泽不是怎么受读者喜爱,可是 我居然很喜欢作者借他的口中说出来的一句话“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这些话并非绝逼有着十分的道理,我却十分受用,我现在有点经典小说嗜好者的一点点样子。
另外一点是我想提一下敢死队送给渡边君的萤火虫,萤火虫本该是夏日夜幕中拖曳着鲜明璀璨得多的流光,是那种灿烂的、燃烧般的光芒,可是这只萤火虫实际上是微微发光,光过于微弱,颜色过于浅淡。
“我几次朝夜幕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保持着一点点触不可及的距离”。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州的演讲中(2011年)村上说,谈起自然,我们欣赏的是春樱、夏萤、秋枫。
樱也好,萤火虫也好,红叶也罢,都只是刹那芳华。我们为了目睹那一瞬之荣华,甚至不惜劳足远行。在眼前樱花幻梦一般散落,微弱的荧光渐失,艳丽的色彩被夺走,我们通过这样的确认,反而松了口气。盛极之美在面前划过、消失。我们反而心安。
从这里来看这本书里的萤火虫应该代表一种美的易逝的东西,在我看来应该是指青春,青春是美好的、不可回头的、短暂的,萤火虫的离去意味着青春离我(即渡边)渐渐远去,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无法挽留。这个青春包含着我正在经历的事和我周围相处的人。这些东西正在不断远离,我逐渐在往新的世界走去。
最后特别想圈圈画画里面出现的作家、书籍、音乐,可惜我比较浅薄。这本书我大概读了五遍,只能说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许是时间能让我们更能体味一些东西,倒是不是我矫情,其他的朋友也这样说。毕竟村上写这本书的时候都37岁了,我才26周岁。记得有人说过,有的时候我们想多读些书来扩展我们的人生经历和视野思维,殊不知,有些书,我们只有在经历时间洗礼的人生才能读懂。
完(全是自己胡乱写的,请不要喷我,多多指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