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薛兆丰教授《经济学人》里的经典句子,与你分享:
我的愿望是,每个中国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具备经济学思维。
这本书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让你不以经济学为职业,也能拥有经济学的智慧。你要的是值得反复揣摩、可以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对脱离实际的数学方程式不再莫名敬畏,也不再满足于经济学散文的零敲碎打。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最终用一块块石头筑成城堡。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猎心起,不能顺手牵羊,这是一种普世的公正观,每位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向子女传授这种观念。但在这种公正观背后,却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
经济学要教给大家的是,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是否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个人有没有受过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标志。
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兴邦,破坏本身就是好的。
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当然,有必要澄清一下,并不是说凡是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而是说,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他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一个人在作恶时,其他人都会警觉起来,会制止他。
哲学家康德曾说:“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存在最优。其实,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
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如果我们查看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面少则上百人,多则数千人。但里面只有很少的人,是真正爱我们,能够随时倾听我们的诉说,在我们危难时奋不顾身来帮助我们的。人们只能爱很少的几个人,爱心没办法扩展到小圈子以外的范围。
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其实人类社会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只是我们缺乏慧眼去欣赏而已。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缺乏反馈机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没有。
委托代理问题。 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所托非人问题。 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由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如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环顾周遭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每当要做选择时,都必须采取某种选择的标准;一旦确定了选择标准,就意味着存在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为了平等待人,必须待人有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