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ark核心概念与操作
1.1Spark简介
Apache Spark是新兴的一种快速通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引擎。它的优势有三个方面:
- 通用计算引擎 能够运行MapReduce、数据挖掘、图运算、流式计算、SQL等多种框架;
- 基于内存 数据可缓存在内存中,特别适用于需要迭代多次运算的场景;
- 与Hadoop集成 能够直接读写HDFS中的数据,并能运行在YARN之上。
Spark是用Scala语言编写的,所提供的API也很好地利用了这门语言的特性,当然作为数据科学的一环,它也可以使用Java和Python编写应用。这里我们将用Python给大家做讲解。
1.2Spark核心
Spark支持多种运行模式。单机部署下,既可以用本地(Local)模式运行,也可以使用伪分布式模式来运行;当以分布式集群部署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Spark自带的独立(Standalone)运行模式、YARN运行模式或者Mesos模式。虽然模式多,但是Spark的运行架构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包括SparkContext(驱动程序)、ClusterManager(集群资源管理器)和Executor(任务执行进程)。
- SparkContext提交作业,向ClusterManager申请资源;
- ClusterManager会根据当前集群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有条件的FIFO策略:先分配的应用程序尽可能多地获取资源,后分配的应用程序则在剩余资源中筛选,没有合适资源的应用程序只能等待其他应用程序释放资源;
- ClusterManager默认情况下会将应用程序分布在尽可能多的Worker上,这种分配算法有利于充分利用集群资源,适合内存使用多的场景,以便更好地做到数据处理的本地性;另一种则是分布在尽可能少的Worker上,这种适合CPU密集型且内存使用较少的场景;
- Excutor创建后与SparkContext保持通讯,SparkContext分配任务集给Excutor,Excutor按照一定的调度策略执行任务集。
Spark包含1个driver(笔记本电脑或者集群网关机器上)和若干个executor(在各个节点上),通过SparkContext
(简称sc
)连接Spark集群
、创建RDD
、累加器(accumlator)
、广播变量(broadcast variables)
,简单可以认为SparkContext(驱动程序)是Spark程序的根本。
Driver会把计算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task,然后送到executor执行。executor之间可以通信,在每个executor完成自己的task以后,所有的信息会被传回。
1.3 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介绍
在Spark里,所有的处理和计算任务都会被组织成一系列 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弹性分布式数据集,简称RDD)上的transformations(转换) 和 actions(动作)。
RDD是一个包含诸多元素、被划分到不同节点上进行并行处理的数据集合,可以将RDD持久化到内存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在并行操作中复用(在机器学习这种需要反复迭代的任务中非常有效)。在节点发生错误时RDD也可以自动恢复。
说起来,RDD就像一个NumPy array
或者一个Pandas Series
,可以视作一个有序的item集合。
只不过这些item并不存在driver端的内存里,而是被分割成很多个partitions,每个partition的数据存在集群的executor的内存中。
RDD是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看看如何初始化这么一个对象:
1.3.1初始化RDD方法1
如果你本地内存中已经有一份序列数据(比如python的list),你可以通过sc.parallelize
去初始化一个RDD
当你执行这个操作以后,list中的元素将被自动分块(partitioned),并且把每一块送到集群上的不同机器上。
import pyspark
from pyspark import SparkContext
from pyspark import SparkConf
conf=SparkConf().setAppName("miniProject").setMaster("local[*]")
sc=SparkContext.getOrCreate(conf)
my_list = [1,2,3,4,5] #存放在当前环境内存当中的list
#rdd是一个对象,看不到它的内容,他是一个弹性分布的数据集,已经被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了。要看到全部的数据需要把数据收回来
rdd = sc.parallelize(my_list)
rdd
输出结果:
ParallelCollectionRDD[0] at parallelize at PythonRDD.scala:475
rdd.getNumPartitions()
输出结果:
4
如果你想看看分区状况怎么办
collect()这个函数需要慎用,collect是将所有的数据收回本地。
rdd.glom().collect()
输出结果:
[[1], [2], [3], [4, 5]]
在这个例子中,是一个4-core的CPU笔记本
Spark创建了4个executor,然后把数据分成4个块。
Tips:使用sc.parallelize
,你可以把Python list,NumPy array或者Pandas Series
、Pandas DataFrame
转成Spark RDD。
1.3.2初始化RDD方法2
第2种方式当然是直接把文本读到RDD了
你的每一行都会被当做一个item,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Spark一般默认你的路径是指向HDFS的,如果你要从本地读取文件的话,给一个file://
开头的全局路径。
!head -5 ./names/yob1880.txt
输出结果:
image.png# Record current path for future use
import os
cwd = os.getcwd()
cwd
输出结果:
'/home/ds/notebooks/spark'
# File from Pandas exercises
rdd = sc.textFile("file://" + cwd + "/names/yob1880.txt")
rdd
输出结果:
file:///home/ds/notebooks/spark/names/yob1880.txt MapPartitionsRDD[3] at textFile at NativeMethodAccessorImpl.java:-2
rdd.first()
你甚至可以很粗暴地读入整个文件夹的所有文件。
但是要特别注意,这种读法,RDD中的每个item实际上是一个形如(文件名,文件所有内容)的元组。
咱们来试着读一读所有的文件
rdd = sc.wholeTextFiles("file://" + cwd + "/names")
rdd
输出结果:
org.apache.spark.api.java.JavaPairRDD@6b954745
rdd.first()
image.png
1.3.3 其余初始化RDD的方法
RDD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初始化,包括
- HDFS上的文件
- Hive中的数据库与表
- Spark SQL得到的结果
1.4 RDD transformations 和 actions
RDDs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变换得到新的RDD,有点类似那个过程,我们先给大家提一下RDD上最最常用到的transformation:
map()
对RDD的每一个item都执行同一个操作flatMap()
对RDD中的item执行同一个操作以后得到一个list,然后以平铺的方式把这些list里所有的结果组成新的listfilter()
筛选出来满足条件的itemdistinct()
对RDD中的item去重sample()
从RDD中的item中采样一部分出来,有放回或者无放回sortBy()
对RDD中的item进行排序
如果你想看操作后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叫做collect()
的action把所有的item转成一个Python list。
简单例子如下:
numbersRDD = sc.parallelize(range(1,11))
print(numbersRDD.collect())
squaresRDD = numbersRDD.map(lambda x: x**2) # 1进1出
print(squaresRDD.collect())
filteredRDD = numbersRDD.filter(lambda x: x % 2 == 0) # Only the evens
print(filteredRDD.collect())
image.png
然后咱们看看flatMap()的平展功能:
sentencesRDD = sc.parallelize(['Hello world', 'My name is Patrick'])
wordsRDD = sentencesRDD.flatMap(lambda sentence: sentence.split(" "))
print(wordsRDD.collect())
print(wordsRDD.count())
image.png
为了做一个小小的对应,咱们看看python里对应的操作大概是什么样的:
l = ['Hello world', 'My name is Patrick']
ll = []
for sentence in l:
ll = ll + sentence.split(" ")
ll
image.png
比较炫酷的是,前面提到的Transformation,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串联,比如:
# [1, 2, 3, 4, 5, 6, 7, 8, 9, 10]
def doubleIfOdd(x):
if x % 2 == 1:
return 2 * x
else:
return x
resultRDD = (numbersRDD # In parentheses so we can write each
.map(doubleIfOdd) # transformation in one line
.filter(lambda x: x > 6)
.distinct())
resultRDD.collect()
image.png
1.5RDD间的操作
如果你手头上有2个RDD了,下面的这些操作能够帮你对他们以个种方式组合得到1个RDD:
rdd1.union(rdd2)
: 所有rdd1
和rdd2
中的item组合rdd1.intersection(rdd2)
:rdd1
和rdd2
的交集rdd1.substract(rdd2)
: 所有在rdd1
中但不在rdd2
中的item(差集)rdd1.cartesian(rdd2)
:rdd1
和rdd2
中所有的元素笛卡尔乘积
简单例子如下
numbersRDD = sc.parallelize([1,2,3])
moreNumbersRDD = sc.parallelize([2,3,4])
numbersRDD.union(moreNumbersRDD).collect()
输出结果:
image.pngnumbersRDD.intersection(moreNumbersRDD).collect()
image.png
numbersRDD.subtract(moreNumbersRDD).collect()
numbersRDD.cartesian(moreNumbersRDD).collect()
image.png
特别注意:Spark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惰性计算。当你把一个RDD转换成另一个的时候,这个转换不会立即生效执行!!!
Spark会把它先记在心里,等到真的需要拿到转换结果的时候,才会重新组织你的transformations(因为可能有一连串的变换)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中间结果存储和通信。
刚才提到了惰性计算,那么什么东西能让它真的执行转换与运算呢?
是的,就是我们马上提到的Actions,下面是常见的action,当他们出现的时候,表明我们需要执行刚才定义的transform了:
-
collect()
: 计算所有的items并返回所有的结果到driver端,接着collect()
会以Python list的形式返回结果 -
first()
: 和上面是类似的,不过只返回第1个item -
take(n)
: 类似,但是返回n个item -
count()
: 计算RDD中item的个数 -
top(n)
: 返回头n个items,按照自然结果排序 -
reduce()
: 对RDD中的items做聚合
我们之前已经看过 collect()
, first()
和 count()
的例子了。 咱们看看 reduce()
如何使用。比如Spark里从1加到10你可以这么做
# [1, 2, 3, 4, 5, 6, 7, 8, 9, 10]
rdd = sc.parallelize(range(1,10+1))
rdd.reduce(lambda x, y: x + y)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reduce
的细节的话,其实可能会先在每个分区(partition)里完成reduce操作,然后再全局地进行reduce。
这个过程你可以从如下的代码大致理解。
def f(x,y):
return x + y
l = [1,2,3,4]
f(f(f(l[0],l[1]), l[2]), l[3])
image.png
有一个很有用的操作,我们试想一下,有时候我们需要重复用到某个transform序列得到的RDD结果。但是一遍遍重复计算显然是要开销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叫做cache()
的操作把它暂时地存储在内存中:
# Calculate the average of all the squares from 1 to 10
import numpy as np
numbersRDD = sc.parallelize(np.linspace(1.0, 10.0, 10))
squaresRDD = numbersRDD.map(lambda x: x**2)
squaresRDD.cache() # Preserve the actual items of this RDD in memory
avg = squaresRDD.reduce(lambda x, y: x + y) / squaresRDD.count()
print(avg)
缓存RDD结果对于重复迭代的操作非常有用,比如很多机器学习的算法,训练过程需要重复迭代。
1.6针对更复杂结构的transformations和actions
咱们刚才已经见识到了Spark
中最常见的transform和action,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更复杂的结构,比如非常非常经典的是以元组形式组织的k-v对(key, value)
我们把它叫做pair RDDs,而Sark中针对这种item结构的数据,定义了一些transformation和action:
-
reduceByKey()
: 对所有有着相同key的items执行reduce操作 -
groupByKey()
: 返回类似(key, listOfValues)元组的RDD,后面的value List 是同一个key下面的 -
sortByKey()
: 按照key排序 -
countByKey()
: 按照key去对item个数进行统计 -
collectAsMap()
: 和collect有些类似,但是返回的是k-v的字典
以下是Spark中的一些例子
怎么说呢,统计这个案例算是分布式(hadoop/spark)相关知识中的“Hello World”
rdd = sc.parallelize(["Hello hello", "Hello New York", "York says hello"])
resultRDD = (
rdd
.flatMap(lambda sentence: sentence.split(" ")) # split into words
.map(lambda word: word.lower()) # lowercase
.map(lambda word: (word, 1)) # count each appearance
.reduceByKey(lambda x, y: x + y) # add counts for each word
)
resultRDD.collect()
image.png
我们将结果以k-v字典的形式返回
result = resultRDD.collectAsMap()
result
image.png
如果你想要出现频次最高的2个词,可以这么做:
print(resultRDD
.sortBy(keyfunc=lambda (word, count): count, ascending=False)
.take(2))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