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本七年前出版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突然想问七年前看过这本书的人,生活经过了怎么样的变化?
李笑来曾说:七年就是一辈子。如果给你一个七年,你会怎么过?
这是一本关于思维模式,打破思维模式的书,我打算把它比作答案之书,因为你的很多问题,也许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事实上,当一本书涉及到很多方面,提出很多观点时。只要搞懂其中的一方面,或者说里面的某个观点对你有启发有帮助,再继续往下深入思考,做出改变,就很了不起了。
初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目录有三个章节,互相可以说是有一点关联的,而且非常符合我的状态,所以下面将会针对我自己的情况,简单介绍这三个章节。
一、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让一些人拥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好奇心,什么都优秀,而我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做不好。
经常会看到各种文章,作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锻炼身体,学画画摄影,读书写作,状态极佳。
反观自己,对所做的一切提不起兴趣,机械般地过日子,害怕对某事付出了心血,却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而选择放弃掉整个过程。
殊不知,这就是不感兴趣的源头,或者说假装自己不感兴趣了。
以结果为导向去做一件事,会非常在意成败,一旦失败,就失掉所有的兴趣。事实上,成功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失败反而是平常事。而以享受过程为导向去做一件事时,不管成败,都是有乐趣有收获的,这类人的乐趣来自于对每件事全身心的投入,投入本身让人快乐。
觉得读完书不记得没有用,所以不读了,这是我以前的误区,享受读书的过程,在读书的当下,用心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种乐趣。
打算做一件事前,先别想自己学不会做不好,而是投入钻研,享受每一个瞬间,就算最后失败了,带着收获的心情总结过程。
二、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
人们为什么痛苦?
大多数人痛苦,是因为他们把快乐与否的掌控权交给了别人,然后自己扮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
比如过马路怪司机开车太快,开车怪行人乱闯马路,打工怪老板待人苛刻,做老板嫌弃员工总是偷懒。而且把过错全部推到别人身上,“都怪他。。我才。。”“如果不是他。。我早就。。”
可怕的是,很多人沉浸于这个角色中走不出来。因为受害者的角色让他们在不满的人生中找到了借口和安慰,他们宁愿抱怨,也不愿意反过来掌控自己的人生。
至今为止我觉得我做得最蠢的两件事是,因为不喜欢大学和专业,四年浑浑噩噩,躲在宿舍消磨时间。毕业之后,又因为厌烦老板,工作得过且过,消极怠工。
我为什么要把我的人生寄托在专业和老板身上?
我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和老板就必须将就过一辈子了?不是的。我明明可以反过来掌控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选择了逃避和埋怨。
如何摆脱抱怨?主动出击,提升自我,不轻易受别人的影响,掌握主导权。
三、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它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什么时候该行动,什么时候该等待?
有一种人,唯唯诺诺,把时间浪费在考虑要不要做某件事上,他考虑的这段时间,都足够把这件事做好了。
另一种人,无限跳入各种各样的计划中,脑子一热就要做这个做那个,结果列完计划,没到两三天就荒废了。
前者适合行动,后者适合等待。
第一个要点是,有什么事情,去做了,最坏也就是失败。但是不做,往往内心更加煎熬,而结果还是失败。
我考虑学习写作考虑了很久,我在14年的10月开了一个公号,直到今年7月才发布了第一篇晨读感悟,中间隔了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啊,两年半都够多少人做多少事了。不过至少我正在做这件事,虽然来的有点晚。
另外一个是,避免任何冲动。你看到一篇广告推送,大谈特谈某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学成的简易度。兴致勃勃立马就报名,结果发现没几天就不想学了,本身没有需求,也没有动力。
我曾经报过一个千元的设计班,自以为能够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结果没过几天就因为功课跟不上,作品不过关,没有学会走就想开始跑,再也没有点开该课程。
做出一个选择前,也要分析自身条件,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毅力去做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从更低一层开始打基础,往往这些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很快就会磨灭掉你的兴趣,所以,该怎样提起自己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