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送同事到车站坐车,结果两班直达市里的早班车都走了,本来一趟7点,一趟8点的,打电话给售票员,说都是早晨7点走的,因为现在是正月,是外出务工人员乘车高峰,亦是学生返校的高峰。我们到的时候,还不到8点,只见车站里最少有好几十人在等车,其中一部分是学生,还有的,都是要出去工作的,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用地方话说叫出门。记得有一次是什么节日,我到车站坐车外出,车也是老早就走了,并未按时出发。
这几年我留在家乡,很久都没有赶春运了,在腊月和正月这样的高峰,我是连车站都不曾去过,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等车场面了。小镇上的交通,在这样的时刻,通常是供不应求,而在平时,有时候一辆大巴车只坐两三个人。好在这些年私家车越来越多,县城往返的车也多,大家的选择也多了一些,只是转车略麻烦一些,价格也高一些。这些年去过其他一些城市,看到那里乡镇上已经通了公交车,车的班次多价格也不高,常常只能羡慕,不知道家乡什么时候能有那样的一天。
几年不出门,已经很难体会这些出门人的心情。似乎过完年,大家都是迫不及待的要出门,究竟为什么迫不及待,可能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联系好了新年工作要开工了;有的是原本就有工作假期过完了;还有的,大概是家庭关系比较紧张,比如夫妻情感不和,或者其他家庭问题的;另外还有一种,大概是在家玩得无聊的。当出门成为一种习惯,似乎大家也不再有多少离别的不舍与痛,或者,是大家没有表达、表现出来这不舍与痛。大概只有一些很小的孩子,才会用哭,来表达他们的不舍。
出门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本地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经济需求、教育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经济方面,多数小镇上,都没有什么经济产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教育上,一般最多一所初中,有的小乡,连中学都没有。我们镇曾经有过高中,却在十年前被搬到了县里,如今孩子们要上高中,都只能去县城,无形中就给一个家庭增加了很多开支。
可惜,我们的家乡它留不住人,出门这种行为,仍然会长期存在。以我的父亲为例,从我记事起,他就每年出门,至今已经20多年,如今,他已经快60岁了,每年也仍然在出门。而回忆小时候,发现父亲出门时,我们也很少哭过,想想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倒是每年年末了,会盼着他回来。
再后来,我长大了,也开始出门了,抱着出去挣钱的目的,我离开了家乡,却没想到,一出门,就漂泊了好多年,不过又似乎相对幸运,不似贺知章《回乡偶书》所记“少小离家老大回”,在这个交通便利的时代,回家相对容易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