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usic.163.com/m/song?id=4341314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燕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易水送别,壮士一去不返,从此天涯路远。大殿上,荆轲追杀秦王,秦王环柱而走,以神走位秀死荆轲,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塔下反杀。
2018年5月1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上学的时候,一遇到重大考试,老师都会再三叮嘱我们,计算题不管你有没有思路和想法,把背下的公式写上去就能得点分,在授人渔的口号里,最终还是选择了鱼。如果把题目做对并得到分数作为考生的目的,那么每一个正确的步骤和清楚的思维就是目标,只有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目的。可是如果思维混乱毫无想法,退而求其次,就只能简单的堆砌几个公式,至于和这道题有没有关系并不要紧,任它自由组合。
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从开始策划到战争结束,安排了一系列目标明确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计划:反间计蒋干盗书、苦肉计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借东风、火攻……唯独曹操从此战一开始到结束一直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中反间计斩杀水上军师蔡瑁,面对白雾笼罩的茫茫江河,自己心里也是一片茫然,只有不停的放箭,才能缓解内心的不知所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自然没有及时反应过来放火箭(箭头带火)。水军头领死后,曹操蒙圈之下除了把船用绳索连在一起,还是束手无策。最后连逃跑都是惊弓之鸟,屁滚尿流乱窜。
较之赤壁之战,在鄱阳湖决战中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与前者如出一辙,当糊涂的陈友谅把自己的战船也捆在一起时,他却没有曹操那么好的运气,一命呜呼。
项羽在灭秦之前也算是一个目标清楚的人,得到天下面对全新的局面,从重新分封开始,便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多数诸侯不服他的划分,开始反抗,项羽陷入拉锯战。从后来韩信两次攻入彭城、韩信逐渐对项羽实施曲线包围来看,项羽竟然毫无察觉,直到四面楚歌响起以后,才恍然大悟楚地已尽数沦陷,全面乱了阵脚,毫无头绪逃至乌江,面对茫茫江水,心里更是乱成一锅粥,到死也没死明白,怪上天没眷顾他,上天说:怪我喽!
较之韩信,楚汉之争中,项羽的军事生涯一塌糊涂。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和太监王振更是荒唐至极,在土木堡漫不经心地随意改变行军路线的军事行动中,使老朱家赔了底朝天,50万大军全部覆灭,66名大臣死无葬身之地,连皇帝也被瓦剌俘虏——只因皇帝的任性和死太监的无知和迷茫。
http://music.163.com/m/song?id=31654479
人生考场千千万,脑袋难免会蒙圈。如果我们把《荆轲刺秦王》看成荆轲的一次考试,那么他和笔者以上举例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首先,荆轲刺杀秦王,阻止嬴政吞并燕国是他的考试目的,在目的很清楚的前提下,为了合理的接近秦王,为了师出有名、一击成功和鼓舞士气,他又一步步安排了刺杀行动的计划——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逐一实现,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可惜遗憾的是,在话剧《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人生状态和思维体系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一是表现在刺杀理由上不断变更——为国家?为君王?为复仇?为百姓?为自己?二是在刺杀信念上不坚定——可能性与现实性不断较量,有时候感觉自己很有把握,有时候叹息自己能力不足。三是体现在最终到达考场面见秦王时,头脑一片空白,刺杀口号全部抛之脑后,出现了到底要活捉秦王还是直接刺死的奇葩想法,究竟死路一条和活路可逃,哪个才能成全自己名垂千古,不清楚。
其次,甚至从一开始,燕丹请求荆轲刺杀秦王就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饮鸩止渴式的刺杀行动,所以决定了这一系列刺杀决策从根本上就是茫然的,考虑不周的。当然原因不是作者关心的焦点,而后果则是话剧必须突出的主题。
所以,即使荆轲在上考场前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公式)——喊口号、找理由、定信念、练技术等等,当这些公式随意堆砌完以后,还是没有得到预期的目标结果,后来只不过剑未配妥,不得不拔,目的随之彻底瓦解。
学校考试无从下笔,随意堆砌公式得一两分尚可,可是换作荆轲同学,却上演了一场不可逆转的覆灭!
一个目标对应一个结果,没有目标的目的往往泛滥成灾。看荆轲迷茫混乱的人生状态如何一步一步导致最具悲剧性色彩的可怕结局,这是五幕历史话剧《荆轲刺秦王》的第一大主题。
荆轲、项羽、曹操、陈友谅、朱祁镇,尽管身份、背景、茫然的原因等各不相同(个性差别),但他们都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和茫然状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共性结局),并牵扯霍霍了无数无辜人。而现代人内心深处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无奈又将带领我们何去何从?
放眼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史和革命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环境中,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党和人民对于迅速到来的崭新而又陌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一直处于不清醒的状态(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码还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积累的经验可供总结,而社会主义建设是完全全新的开始,没有任何参照,笔者注),大跃进和全面内乱(文革)形成在所难免。
改革开放以后,吸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教训和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并进一步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转变过程,体现了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重新为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确立了清晰宏伟的目标。
从个人到国家,一切突然之间无法抗拒的新事物总会降临到我们面前,不容回避,不容迟疑,我们只能选择目标,选择向前,即便困难重重,套路太深,也要在曲折的前进中慢慢成长,因为所有的问题可以在前进中解决,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哪怕中途折戟。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中才有了昼夜交替和四季轮回,才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万物的复苏,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延续和发展。
或许,没有思想上的盲目和混乱,也不会产生信念(行动)上的坚定与勇敢。所以成就了北京保卫战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也注定成为“思维由模糊再次清晰”的伟大开端。
相反的是,唐僧师徒,目的是西天取经修得正果,目标是历经八十一难,所以西游取经人属于目标与目的统一而且非常坚定非常清楚的团队。走自己的路,任妖魔鬼怪威胁为难,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当然,徐霞客、徐阶、王阳明、马克思、列宁也曾是这样的少年。
明确的目的促使我们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一旦上路,模糊的想法将成为最大的绊脚石,茫然的朝着目的奔去,也不知道前方究竟是平原还是深渊。
http://music.163.com/m/song?id=33361773
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的获奖感言中讲到,在鸡蛋与高墙的碰撞里,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无关对错,只因鸡蛋有发声的权利。
http://mp.weixin.qq.com/s/YvqiUppn-MT4utT_vRdSKw
在西安旅游的时候,导游说真正的陶俑士兵都是单眼皮,不是因为秦始皇喜欢单眼皮男生,因为荆轲是双眼皮。荆轲刺杀秦王,让秦王措手不及,从此心里留下了一片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无法求出的阴影面积。为了死的踏实,他下令所有的兵马俑都必须做成单眼皮,以免死后再梦到荆轲双眼皮的嘴脸,死不瞑目。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总之是合理的,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个合理即存在。
广大游客注意了,俺们家族祖传单眼皮,双眼皮都是山寨的,不属于原厂地制造。重要的事情只说一遍,在此郑重声明。
秦始皇嬴政小时候就和燕丹在赵国当人质,算是不被宠爱的儿子,后来在“窃国者侯”吕不韦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登上秦帝国的最高舞台,但难免因为曾经当过人质这件不光彩的事感到自卑,加上他遭到荆轲的暗算留下后遗症,统一天下后在博浪沙又遭到张良的刺杀留下并发症,身为九五之尊,一直活在别人的刀尖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结论,这是一个自卑驱动的世界——扫平天下、吞并六国,证明自己,舍我其谁!
荆轲与秦王,在地位上是士与王的区别,而在心理上,荆轲具备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秦王拉下马的心理素质和勇气——即使是鸡蛋碰墙,也要敢于发声和挑战。
鸡蛋碰墙,这是五幕话剧《荆轲刺秦王》的第二大主题。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http://music.163.com/m/song?id=31654455
燕丹为了复仇、洗雪耻辱以及拯救自己的国家,开始计划刺杀秦王。他先找到田光,可是老头已经垂暮之年,恐怕还没走到咸阳就身先士卒般的挂了。于是田光推荐荆轲务必完成太子丹的使命,自己自刎而死。后来荆轲私下里劝秦国叛将樊於期献出自己的头颅作为面见秦王的礼物,到时候再寻机报仇,于是樊於期自刎。荆轲刺杀失败后也自杀了,他的好朋友高渐离装聋作哑扮成乐师继续接近秦王,想为荆轲完成遗愿,最终也杀秦王不成反被杀。
司马迁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写了两句经典的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和“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类似于“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以敷衍”。
士为知己者死,用现代话说就是为了哥们义气上刀山下火海或为朋友两肋插刀。问题是,古代士人所说的知己是否等同于现在人喊的哥们义气,换句话讲,士人的知己和我们的朋友,在时代变迁的历史长河里,这个角色、形象和地位是怎样在人们心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士族多是流动性的门客,类似于毛,而君王和将相侯类似于皮,皮烂了,毛将焉附?那么荆轲和燕丹这对君臣关系,从客观上来看,荆轲是毛,燕丹相当于皮肉,荆轲依附燕丹,毛保护皮。如果燕国灭亡,那么肉和毛迟早都会消失,所以士人为自己的君王而死、卖命,这是客观性决定的命运归宿。刺客豫让、专诸、聂政等等均是如此。
对于荆轲与樊於期、田光、秦舞阳、高渐离等生死之交的主观角度来看,体现了士人固有的一种侠义、担当、大义、使命感等士族精神,他们为了心中的追求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因为这样的荣誉感超越了生命。也正如诗人李白在《结袜子》中对这种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因此,作为刺客的荆轲有情有义,而杀手冷酷无情。
与此同时,这也是与当今恐怖分子的根本区别。
综上,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意愿,“士为知己者死”放到今天都是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但至少有一点值得珍惜和追求——肩上有责任,胸中有乾坤。
士为知己者死,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荆轲刺秦王》的第三大主题。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壮士荆轲佩剑出发,却再也没有归来,而又不仅仅是一个荆轲,在我的其他两部话剧《楚汉争霸》和《赵氏孤儿》中,鸿门宴情急之下拔剑起舞的项庄项伯,垓下舞剑自刎的虞姬,乌江挥剑自刎的项羽,孤儿装疯导演戏中戏的赵武与屠岸贾,无一例外,在不得不亮剑的同时,毫不抗拒的走向未知的前方亦或天各一方,伏尔泰说,要想在这个世界获得成功(荣誉),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不管我如何流亡与深陷,我永远可以在当下回归和自拔,但愿我们还能重拾信心,整理心情,做好新的准备,把每一次出发当做起点——Here we are again!
http://music.163.com/m/song?id=27876900
http://mp.weixin.qq.com/s/l5TNSJHCwmqgoyljIWYzRQ
“把悲剧当喜剧写,绝处逢生”。
无论是混乱的人生状态,鸡蛋碰墙的勇气还是无畏的士族精神,这些都属于刺客荆轲。即使如项羽、荆轲最终以失败告终,古今中外却都一致的歌颂这些悲剧人物(如古希腊悲剧人物普罗米修斯),生命的宽度有时候需要牺牲长度来实现。鱼肠惊变,专诸刺王僚(鱼肠剑);萧瑟易水,荆轲刺秦王(鹿卢剑);尝取国贼,曹操刺董卓(七星刀);棠棣之花,聂政刺侠累;围魏救赵,朱亥刺晋鄙,历朝历代从来不缺乏刺客,可是又有谁改变了历史。我相信话剧《荆轲刺秦王》的无奈结尾和悲剧收场(catastrophe)能给现代读者带来一些更为重要的人生思考和参考价值。
古国行
2017年5月30日
西安
本文选自五幕历史话剧《荆轲刺秦王<后记>》
以上链接作品均系作者甄选,在此表示感谢!
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