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过中国戏剧的“迟到”和“爆发”,认识了顽泼的关汉卿。现在,要用昆曲的改革来承接了。
001 元杂剧为什么衰落
决定一个剧种存废兴衰的关键,主要是它的音乐,特别是唱腔曲调,而不是通常以为的剧本。
伟大的元杂剧,除了水土不服外,主要原因是整体上开始被厌倦。传播既强,倾听既多,也就最容易碰撞到观众审美心理的边界,即因厌倦而抛弃。
002 昆曲的改革
正是在“北曲”“北音”的被厌倦中,“南曲”“南音”渐渐获得了新的生命机遇。其中,昆山腔流传地区最小,但最好听,被赞“流丽悠远”。
改革南昆的大音乐家就是魏良辅。他跟女儿、女婿(张野塘,非常善于唱曲),一家三个唱曲家,便成了昆曲改革的最佳组合。
昆腔改革的美学重心在音乐,但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昆腔还是需要由一些完整的作品来体现。于是,又出现了一位能写剧本的戏剧家,这就是创作了《浣纱记》的梁辰鱼。
梁辰鱼完成《浣纱记》的创作,大概在五十岁,而那时魏良辅已是古稀之年。魏良辅领导昆腔改革的成果,在这部戏里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003 昆曲的盛况
这样的昆曲演出,收纳了元杂剧没有完全征服的一大片南方山河。
因此,昆腔火了,昆曲火了,而且大火特火,几乎燎烧了半个中国的审美莽原,燎烧了二百多年。这两百多年,突破了中国文人的审美矜持,改写了中国文人的集体风貌。
昆曲演出后来所出现的盛况,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几乎成了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
据记载,当时在北京,诺大一个官场,已经非常绵密地渗进了昆曲的旋律,日日不可分离。这种情况,连很爱看戏的古希腊、古罗马政坛,也完全望尘莫及了。
北京如此,天津也差不多,自然更不必说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及其周边的扬州、南京、杭州、上海了。
004 昆曲的演出形式
除了在家里或别墅演出外,明代更普遍的演出是在公共空间,分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公共空间的固定演出,多出现在庙会上,还有各种会馆中的戏台也是固定的。比固定演出更丰富的,是临时性的不固定演出。这种演出的舞台是临时搭建的,也可以非常讲究,观众从三面围着舞台看戏。还有最为有趣的江南水乡与船舫有关的几种演出活动。
005 昆曲的剧本
昆曲的剧作家队伍很大,作者选出了前三名:汤显祖、孔尚任、洪昇。在汤显祖的四部作品中,《牡丹亭》遥遥领先,甚至可享唯一性的尊荣。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套路。为了爱,可以出生入死,这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也构成了挑战。而且,这样的挑战又是如此美丽,充分展现了美学对于哲学的特殊力量。
006 世纪末的颓唐之音
一种文化的过度流行,使得大量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公式化、老套话、规制化,这种情形,古今中外都差不多。
而昆曲的悠扬曲调,一再在兵荒马乱中成为自欺欺人的安神汤、麻醉剂,也由于此,它总是被冤枉地看作“世纪末的颓唐之音”。
007 公正的评价
昆曲的繁荣期,恰恰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的衰微期,也是中国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文化的转折期。它确实没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积极的美学选择,但它的作用还是以正面为主,而不是那些激进评论家所说的“颓唐之音”和“亡国之音”。
中国文化的兴衰,源于一系列更大的历史原因。艺术和美学,并不是扭转乾坤的枢纽,却可以在兴衰过程中滋润人心,使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都有权利与美相伴。
后来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危机中,昆曲的形象有点儿尴尬,那是由它的疲惫和无奈所致。
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化在自己的衰微期有昆曲相伴,是一件幸事。
20200602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051匪夷所思的剧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