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殊致:文心笔记杂文第十四
1、《杂文》不列于文体论之末,而在二十一篇文体论之中,是因为《杂文》中“文”(韵文)“笔”(散文)兼有。下一篇《谐隐》第十五也是如此。《杂文》篇以上所论各体都属于“文”类,《谐隐》篇以下所论各体都属于“笔”类。
2、作者认为杂文是“文章之枝派”,不属于文章的正体,写这种东西是文人从事写作之余的一种游戏。但也因此可以随意地用来“发愤以表志”或“戒膏粱之子”等,也能起到正统文体所不能起的作用。
3、在艺术上,杂文丰富大胆的想象虚构、小巧而鲜明的形象描绘,都独具其特点。“虽小而明润”者也。
4、杂文的创始。宋玉首先写作了《对楚王问》,用以表白他的高志;汉初枚乘创作了《七发》,用以告戒贵族子弟。扬雄擅长于深刻的著述,用一些短小零碎的文辞,最早写了《连珠》,“虽小而明润”。以上三种文体,是文章的支流,闲暇时用以为娱的次要作品。
5、东方朔仿效《对问》,写成了《答客难》;扬雄又写《解嘲》诙谐嬉笑;班固的《答宾戏》具有美好的文采;崔骃的《达旨》表达了符合常道的体制;张衡的《应间》,写得严密而雅正;崔寔的《答讥》,写得较为齐整却略微质朴;蔡邕的《释诲》,内容深刻而文辞明亮;东晋郭璞的《客傲》,情志鲜明而文采丰富:以上各家虽是相互摹仿,但都是这方面写得较好的作者。
6、曹植的《辩问》,文辞不错而内容疏略;庾骃的《客咨》,内容较强而文辞太弱。像这样的作品还很多,就已没有什么可取的成就了。 从枚乘写了《七发》以后,东汉傅毅的《七激》、崔骃的《七依》、张衡的《七辩》、崔瑗的《七苏》、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桓麟写《七说》、左思的《七讽》,其间摹仿学习写过这种文体的,还有十多家。
7、扬雄写了《连珠》以后,摹拟这种作品的也偶有出现。皆不甚佳。
8、汉代以来的杂文,名称类别甚多。有的叫典、诰、誓、问,有的叫览、略、篇、章,有的叫曲、操、弄、引,有的叫吟、讽、谣、咏等等,总括这些名目,都属于杂文一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