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来网络上爆出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从中折射出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所存在的一些关于孩子在心理健康缺少关注的问题。在看到残忍的事实内容和欺凌视频时,我相信大家心中都存在着一丝心疼与愤怒,然而我们能做的不单单是在网络新闻的评论下面声嘶力竭,更应该在现实中说不。
大众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不断升高,然而校园欺凌却仍然屡禁不止,造成这个局面的推手有很多,或许是溺爱,或许是围观的欢呼声……
根据调查2018年仅十一月份就将近有28起校园欺凌事件,其中一个发生在广西省玉林市的校园欺凌事件视频曾在网络上频繁被转发。视频中一14岁少女遭到六人的辱骂、围殴、欺辱,施暴的六人分别是五名女生和一个男生,不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均为未成年人。从视频似乎能够体会到受害少女的隐忍和无限委屈,想要反抗却无力抵挡,随着暴力的实施传来的阵阵欢呼声刺激着施暴者,正因为这些欢呼声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视频下面的评论无一不透露着对那些施暴者的批判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都在叫嚣着给予那些施暴的未成年孩子严厉的惩罚。然而事情的处理结果只对六人进行行政处罚并罚款,并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符合现行法律的处罚或许不满足大家要求严惩的心理,但我们却也无能为力。
校园欺凌事件大多出现在青少年阶段,青少年阶段属于叛逆高峰期,他们容易冲动、愤怒、暴躁,也可能为了夺得老师、同学或是父母得到关注他们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由于父母、学校没有即使的引导很容易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那些施暴者在欺负弱小的时候周围围观者的欢呼声满足了内心的扭曲,似乎是在赞赏他们所做出残暴行为以至于他们没法端正心态。在采访与探究校园欺凌的事件背后,施暴者对于为什么要欺凌同学这一问题的答案足以体现心智上的不成熟,仅仅因为看人家不爽就能够动手把同学打进医院。辱骂、欺凌这一行为不仅使受害者身体上存有伤痛,还使受害者心理产生自卑与恐惧,心理伤害有时候比生理伤害来得更加严重。
在我初一时有一个看起来不注意自我卫生有些许痴痴傻傻的男生,他经常在课间时刻被同班男同学欺负,他们在口头上会带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和讽刺的语气对着他叫骂唤他痴傻,有时甚至会推阻他。那位受欺负的男同学其实可以反抗可以制止同学的欺负,然而他选择忍受所有的侮辱与欺负,从他眼里我看到了不甘,但是他的不作为成为了别人欺负他的原由。社会早已没有三六九等之分,那些天生的优越感或许来源于家庭的爱戴,然而因为优越欺辱他人的行为是值得批判的。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社会现状的迫切需要,国家根据情况提出了关于校园欺凌方面法律法规的补充,未成年人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处以相应的惩罚,对于“校园欺凌”一词的定义也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完善。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都有收获,拒绝校园欺凌,净化校园环境,给与孩子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