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地喂上两口,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习惯”不同而已。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在面对大家都觉得难处理的矛盾时,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地喂上两口,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习惯”不同而已。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在面对大家都觉得难处理的矛盾时,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十几年,妈妈每天都充满怨气地要求我收拾,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乱放。后来,我学习心理学,开始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所有的行为习惯。自从有了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之后,我开始喜欢上收拾,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温馨又方便。有时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对方家里很乱,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了要求和训练,我反而喜欢上秩序了呢?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所以,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比如独立,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使命降临,妈妈经常积极回应婴儿,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灵魂的使命。这时候父母就算硬要帮忙,孩子还会嫌被妨碍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让他不依赖父母,他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比如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如果在婴儿攻击妈妈时,妈妈能宽容地抱着他,他就会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有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被爱的,那么长大后自然能做到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有力量捍卫自己。再比如合理要求,经常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兑现。这样的孩子越长大,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适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当我遇见一个人》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