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某音上无意刷到她的。某音上她的名字叫“这个月”。我是看了她评论明星刘浩存的那个视频被圈的粉。
她每个视频都很长,差不多10分钟左右。她总能通过该人物的所言所行归纳出这背后一类人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点。她总能挖掘出这背后的成因与社会性现象,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她捕捉情绪的点又细碎又精准,总能说出我所想但表达不出的话,善用天马行空又无比恰当的比喻,直戳你的痒处,两个字,舒爽。
刷完她所有的视频,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个只有94年还大学辍学了的小姑娘是怎么训练出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丰富度的。于是我买了她的首部,也是目前她出版的唯一一部书——《我们终将孤独地长大》。(也有在线版可以看,还是免费的。只不过我一只钟情于纸质书的质感和香味,喜欢翻书的感觉。)
这书名,一看就很青涩,青春伤痛文学之风扑面而来。架不住对作者的喜爱,就算预判了其中的内容,也还是想要通过这本书了解她。
果然这本书可以算是她年轻的四分之一生命的自传。是啊,该书是19年出版的第一版,作者才25岁。
本书前半段讲的是作者从小到大学期间的成长与恋爱经历。成长上,原生家庭不太好,打骂与冷漠似乎是世袭的,从姥姥到妈妈,还有爸爸。在学校也遭遇着各种校园霸凌。笔触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者泄愤的情绪。恋爱经历必然是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所遇之人,必是渣男,还是花样的,什么妈宝男、家bao男、pi腿男……
在三个环境中,作者释放着三种性格和情绪。在家中,面对父母,是无声的倔强,是抑郁;在学校 ,面对老师同学,是与众不同的我行我素,是躁狂;在恋爱中,面对男友,是顺从,是憋闷。
作者孤寂任性不合群,高度敏感,在狂傲与认怂之间来回穿梭。好像写东西的人多多少少都沾了点这些特性。孤独使人独立思考,狂躁让人保持兴奋,戏多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别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体察很多别人感受不到的小情绪。
所以后半段的书中,作者从她的经历中生出了对恋爱、友情、自己的人生的感悟。
她说:“吹捧爱情的伟大更像是一种阴谋,一种声东击西,爱情一定让我们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人类太苦了,才制造出爱来给日子加上滤镜,这样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觉得自己镜头感很棒,戏很足,这辈子不后悔,没白活。”
……
是不是有点东西。这些经历比大部分乖乖女来说是多了点,但生在和平年代,这点经历比起之前年代的集体经历好像又少了点什么,多了点虚无缥缈的气质。
客观来讲,这本书远没有达到作者现在在某音上呈现的水平,但人是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想从这本书确认的事情,那就是开头说的作者是怎么训练出这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丰富度的?
原来作者自述兴趣广泛,五花八门的东西都想学,学习成绩或效果并不理想,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热爱学习的心。果然,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其实都没有浪费。
她说,她为了赚钱去学习了怎么写剧本和笑话。虽然都只学了个皮毛,剧本和笑话仍然不会写,但是她说:“我突然间在看电影、看小说、听段子的时候获得了一种全新视角,我看得到他们其中的结构、逻辑、联系,甚至还能猜到一些步骤。这个感觉非常奇妙,就像是被上天选中,突然开了‘天眼’。”
啊,好生羡慕。我也一直想要获得开悟的感觉,但一直都没有得到。唯有继续努力,希望我的“天眼”赶快来到我的身边,让我也能好好体会这种神清气爽的快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