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整本书不是完整的故事,而是很多很多随笔的集结本。连续看的话,时代、地点和主题都很跳跃,散点式地打一枪换个地方。但都围绕着作者对写作的思考、和作家朋友的交流,以及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感悟。
书读完后,一方面,对余华老师的成长(医院、太平间)有了更多的了解,间接窥探了知名作家的朋友圈(和国内外作家的交流、访谈)。另一方面,余华老师介绍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如卡夫卡、川端康成、弗洛伊德、托马斯·曼、哈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大仲马、劳伦斯等。我顺藤摸瓜地在图书馆依次下单了相关文学作品,一不小心也有近10本书了,顿时觉得这个寒假有事干了。
2023年,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读了张爱玲的十来本书籍,听了三毛笔下沙漠里的爱情故事。2024年准备涉猎更多名家的文学作品,让文字丰盈思想,在别人的故事中过自己的人生。
听董宇辉侃侃而谈苏东坡和李白,我就想读读古诗词,了解放荡不羁、才华横溢的李白,走近出身富贵人家、有报国志向的杜甫,品味有画画功底的诗词大家王维……在古诗中徜徉,在近代散文和诗词中留恋,憧憬着自己未来某日可以用一句文绉绉的诗词来替代普通无奇的感叹。
听樊登时不时引用论语中的典故和金句,我就想读《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汲取圣贤千年沉淀的大智慧,加持我短短的百年人生。
看孙老师学AI技术,雇佣多个AI高手助力学习和工作,我计划寒假在电脑上也体验一些AI平台,掌握前沿科技技术。
看颢兄朋友圈高级有质感的摄影作品,又想多看看摄影师的作品、影集,有意识学习如何拍美照、剪品质视频,并学习音频剪辑专业软件,掌握音频降噪的底层逻辑。
看西浦附校台历上孩子们画的灵动、有故事的简笔画,又想每天和果果一起随心画画,用线条勾勒生活的美好,用色彩丰富日常的斑斓。
此外,我还想听音乐、写日更、净居所、烹美食、常运动,陪孩子读故事、逛博物馆、徒步城市、玩手工、做实验……这么长的寒假,不出去旅游玩玩是不是有些浪费?
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我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没时间聊天、没时间看剧,做饭、做家务和走路时,我戴着耳机听节目或听书,果果用电话手表听故事。
据说,如果一个人特别想要什么,对未来有期待有欲望,那就是生活的奔头和生命的意义。
来日方长,享受过程。
保持热爱,奔赴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