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哪个儿子不爱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哪个优秀的人不爱自己从事的行业。
如果有,那是亲情出现了扭曲,那是入错了的行业,或者那是让人糟心的行业。
修正的方法,是恢复正常的人性,重新选择或者重塑合乎正常的价值观。
在迟来的春天里,我们一样享受到温暖的阳光,还有春天的气息。
在这个充满青草味的春夜,我有幸再一次在《简书》「谈写作牛人堂」听到关于写作方面的分享。
物欲的冲撞,抵挡不了我们对文字的喜爱。因为文字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纽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更多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
科技时代的阅读,大多是碎片化,而且是娱乐化的阅读。那些充斥着“趣味”、“刺激”、“迅捷”的碎片,无比锋利地切割着人类的精神,让无知的人更加浅薄、悲观的人继续沉沦、本来还算清醒的人,慢慢迷茫。
写过新闻的房地产从业人,目前还在写作的重庆人张立志老师,在分享的开始就说出了他心中的痛:这一世,自己是没妈的孩子了!感同身受的我,十分理解未曾谋面的张老师。
我们都是爱自己的母亲的。
我在母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整整两个月基本无法入眠。精神差点崩溃的我,除了喝酒,就是看书。
但我和张老师不同的是,我没有时时刻刻都看经典的书。
我只是在追求故事情节中寻求刺激和安慰。我只想让我的灵魂得到片刻的安宁。
但我越是这样,就越发不能。
越看书脑子越混乱,脑子越混乱越不想思考。
我失去了很多可以吸取知识的时间,毫无知觉地把宝贵光阴浪费在无聊的自我安慰上。
这个讲究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世界,让我付出低级的满足,而失去正常的进步。
还好,我有读和写的爱好。
有了这个爱好,我才能在失落时勉强获取一些力量。
在对比中找出差距、自我反省后寻找自己身上缺陷、冷静地从文字的变换中追逐正确方法的力量。
搞过新闻创作的张老师,强调在写作时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善于把控节奏。在记叙事实的基础上扩展想象的空间,把蕴藏在事件深处的焦点挖掘出来,让人深刻地记住事件本身反馈给我们需要我们记住的东西,或者经验,或者教训,或者要继续传递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功能,是把现实生活重新呈现出来,让人记住事实的灵魂。
张立志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左氏春秋》,是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有取舍的褒贬。注重“笔”和“削”,也就是加添删减。“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大意是说:“在编撰《春秋》之事上,该写的才写,该删的就删。即使像子夏这样有才华的弟子,也不可建议一字一句。将来弟子们听我讲授《春秋》,无论是了解还是怪罪,凭借的都是这部《春秋》。”
简言概之,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史有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展开来说,这就是“春秋笔法“的特点。
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志而晦:文字简约,含义隐晦。
婉而成章:委婉,避讳。
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
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看法。
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通篇要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
张立志老师在接下来的分享中,提到“用写广告文案一样的方法写作”,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修饰”、“用名词、动词代替形容词”来进行创作,因为“名词具有画面感”,更容易给读者的思维“留白”;而动词会引起读者共鸣。
以至“围绕金句写作”和“采取排比句式进行强调”、“运用对比句式反衬出主要意思”,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这些写作技巧其实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如绘画一样写作,如用墨一样用词,如留白一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才会让读者感到被尊重。
深刻的读者都愿意通过阅读来引起自己的思考。作者在叙述时只是一味把自己的感受倾泻出来,读者无论听到的是褒扬还是贬低、喜悦还是愤怒、公正还是偏狭,都有些不大愿意接受。
智慧的读者都不愿意接受填鸭式的强塞。
但读者要通过文章知晓事情的真相、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而作者想要在叙述事情和传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见或者态度也表明出来。
作品的最终展现形式,需要有作者的观点。聪明的作者就把自己的观点掩藏在叙述过程中,借用叙述方式和词汇的使用,无声无息地把握叙事的节奏,通过表达事实真相的词句,让恰如其分的词汇、标点符号、段落排列,把叙事之外的情感、态度、观点悄无声息地表达出来。
这样不动声色的表达,等于是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像塑像一样塑造出来,读者看见的是丰满的形象,但揭开皮肉,骨架矗立,那被揭开的皮肉,饱含作者的深情。
我在这些被文字的杀手凌迟的“皮肉”里,看见的是每个“器官”的名字,而非形容“器官”的语句。
滥用形容词、想通过形容词表达爱恨,不但是作者自说自话,把读者当做刚学会吃饭的孩童强行灌喂,读者非但不领情,还被气得哇哇大哭。
在听完张立志老师的分享,我的脑海里猛地出现一个词:肯綮。
肯綮典出《庄子·养生主》。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读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的人,反思自己的文章,想那解牛的庖丁,再幻想把那落了一地的牛肉重新拼凑在牛骨骼上,一头牛就“复合”了。
我们写的文章,有这样的骨骼、有这样不含多余赘肉的牛肉,甚至莫名其妙的“猪肉”,那就是一篇好文章。
因为,被庖丁分解下来的牛肉,才是真正的精品。
这样解说在写作中运用“春秋笔法”,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言不达意,甚至鲜血淋漓,但我们不顾事实的真相写作出来的新闻、不把溢美之词隐藏在楼盘销售的广告文案之中,还有谁会成为我们的读者、还有谁会成为我们的顾客?
张立志老师在《简书》「谈写作牛人堂」作的第二十八场分享,让我们知道阅读经典书的好处、懂得在阅读中碰撞和积累,更让我知道“春秋笔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