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五 第十三卷
高皇后(吕太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
【原文】(可跳跃直接看解析)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于是代王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译文】(可跳跃直接看解析)
代王是高帝在世诸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氏一家谨慎温良。立年长的本来就名正言顺,更何况代王又以仁孝而闻名于天下呢!”于是,大臣们共同议定拥立代王为帝,并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
代王就此征询左右亲信大臣意见,郎中令张武等人说:“汉廷大臣都是当年高帝开国时的大将,精通军事,多有诡诈奇计。这些人的愿望并不止于已有的权位,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严威罢了。现在,他们已诛除诸吕,刚喋血京师,此来以迎接大王为名,实在不可轻信。希望大王自称有病,不要前去长安,静观政局变化。”中尉宋昌却说:“各位的意见都是错误的。
当年,秦失去了政权,诸侯、豪杰蜂拥而起,自以为可以得天下的人,数以万计,但最后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人不敢再有称帝的奢望,这是第一条。高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封地犬牙交错,可以控制天下,这就是所谓宗族稳如磐石,天下人信服它的强大,这是第二条。汉朝建立之后,废除秦的苛政,简省法令,推行德政,百姓安居乐业,很难动摇,这是第三条。
以吕太后的威严,封立吕氏三人为王,独掌大权专制朝政,然而,太尉仅凭一个符节,进入北军一呼,军士全都左袒,拥护刘氏,背叛诸吕,终于消灭了吕氏。刘氏的帝位,来源于天授,不是靠人力争夺而得。现在,即使大臣另有异谋,百姓也不会为其所用,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统一吗!现在,朝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宗室大臣,外面又畏惧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强大的宗室诸国,大臣谅必不敢另生他念。
高帝诸子,现在只有淮南王与大王健在,大王又年长,天下人都知道您的贤圣仁孝,所以大臣们顺应天下人之心,要迎立大王为皇帝。大王不必猜疑!”代王禀报太后商议此事,犹豫未定。卜问凶吉,得到了“大横”的征兆,所得卜辞说:“横线直贯多强壮,我做天王,夏启的事业得到光大发扬。”代王说:“我本来就是王了,又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所谓天王,是指天子。”于是,代王派太后之弟薄昭前去拜见绛侯。绛侯等人向薄昭详细说明迎立代王为帝的本意。薄昭还报代王说:“迎立之事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代王就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如您所说。”
【解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照顾吕氏家族。于是在其执政期间培植了一个吕氏外戚集团。该集团与刘氏皇族集团在利益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最终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诛灭吕氏势力后,功臣开始拥立新皇帝,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吕氏,便开始商量立刘恒为皇位继承人。
本来刘恒是远离权力中心,极力回避权力争夺。可现在有机会登上帝位,他心里也没底,于是先问周围人的意见。对此出现两个派别:以张武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宋昌为首的激进派。
上述史料是对宋昌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对该事情的分析理由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万事皆以大环境为前提,不可异想天开
在原材料中,张武认为,诛杀吕氏集团的人都是刘邦、吕太后时期的老臣。这些人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官场都是一流的实践家,玩心眼搞阴谋没有人玩得过,所以其中有诈。更何况这些群臣有自己的利益述求,不排除有想进一步趁火打劫的嫌疑。
宋昌表示不赞同上述说法:其一,当初汉高祖反秦,刘氏得天下是众望所归;其二,刘氏诸侯王,封地遍布天下,宗族稳如磐石;其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愿意再折腾跟着造反叛乱。所以说白了,那些功勋大臣就算造反、窃权,但是没有群众基础,难以实现。俗话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想要成就大事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咱们要判定一件事是否能做,最先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情的外部环境如何。如果外部环境有利,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说,在1909年入宫当太监,1949年加入国民党这种事,就算你能力再逆天,背景再深厚,那也是无力回天的状态。而如果1909年加入革命党,1949年当上解放军就不一样。所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就是在做事之前必须以顺应大环境为前提。
2、准入门槛的高低,筛选竞争者数量
既然要做皇帝,拥有刘邦的血统是先决条件。代王刘恒有、淮南王刘长也有,其他刘氏宗亲诸侯王也有。这样刘氏血统作为第一道门槛,就可以排除其他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宗亲。但是竞争者还有很多,于是提高准入门槛,第二道门槛,即血脉远近。“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这是宋昌分析代王刘恒的其中一个特点。到目前为止,只有1个竞争者。
怎么办?宋昌继续给出第三道门槛:“大王又年长”。这就是刘恒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刘邦的儿子,而且是现存最大的。这样可以成功阻挡淮南王刘长上位。论身份,二者都是妾所生,不分伯仲,论年纪刘恒年长刘长几岁,所以刘长就可以排除掉。
想做一件大事,除了顺应大环境外,还要看事情本身需要什么样的门槛。门槛越低竞争越激烈,而门槛的存在可以帮你阻挡一部分竞争者。就好比大家都能参加高考,要想被清华北大录取,在湖北理科得650分以上才行,300分连大专都进不去。
3、自己要有相应的能力扛得起这个事
宋昌接着说刘恒贤圣任孝闻名于天下,那些大臣会因天下之心会拥立你为天子。为什么仁孝也可以作为筹码呢?因为当皇帝有能力最好,但是这个职业如果德行胜过能力,便可以造福天下黎民百姓。如果德行不够,即使上位了,也会惹来灾祸。对于刘恒,德行明显是够的,至于其他诸侯王,淮南王刘长骄纵跋扈、齐王刘襄草率起兵造反更是不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谈论德行感觉有点虚,不如做事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想做某件事情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所谓的能力就是事情开干了,你自己有没有能力去驾驭它。
4、有可调配的资源、有相应的支持者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陽、琅邪、齐、代之强。”这些都是刘氏宗亲,都是刘恒可以里应外合的助力。虽然以代国作为力量略显薄弱,但是若把这些外部诸侯王势力争取过来就不一样了。再说刘姓兄弟姐妹还是帮自己人的。
另外就算大环境、门槛、能力足,资源充沛,这个皇帝就一定是代王刘恒的吗?未必。
长安在这群大臣手里,立谁为皇帝基本上现在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不点头同意,就算刘恒各方面优秀,不拥立为皇帝又能怎么样,不服造反?
所以说,这群臣才是关键人物,他们是宋昌分析关键一点。所以他们就先委派中间人薄昭去朝廷打探消息,从周勃那里打听,信息是否可信。周勃作为群臣代表都点头了,所以才敢进京登帝位。
用最常见的话说,上面有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启发】
简单地总结一下,如何分析一件事能不能做,做之前先做自我评估。
1、首先静下心来,分析这件事情是否顺应大环境——其他成熟组织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
2、做这个事情有哪些技术门槛,需要做哪些,表面的,潜在的。
3、看做这件事情需要什么能力,自己是否能胜任,目前缺什么。
4、自己当前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调配,关键目标人物是哪些人,会不会支持,你的东西能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比如,当年比尔盖茨在读哈佛大学的时候,就看好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未来会普及,于是果断辍学开始创业,这是对大环境的预判,对机遇的敏锐和远见。当时在创办微软公司之前,他在13岁时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创办公司时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帮忙,家里有的是钱,衣食住行完全不用发愁,当公司出现危机面临倒闭时,母亲是某集团公司董事,及时给他提供资金和客户的支持。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