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写“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样柔弱的黛玉却在贾府里浮浮沉沉,经历大风大浪,孤零零地一个人去了。那么,黛玉非死不可吗?我想是的,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意图,更是当时时代的要求。
首先,黛玉的死与她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史湘云就不止一次地说过,黛玉小性,从跟宝玉的一次次矛盾中也很容易看出她敏感多疑,虽伶牙俐齿却不懂人情世故。她非常介意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份,所以随处小心谨慎,用心高气傲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即便是对宝玉,她任性胡闹却还是不敢闹大了,在原则性问题上一再妥协,比如支持宝玉不上学,以求得宝玉和她交心。虽然人人都说宝玉对黛玉如何好,黛玉如何矫情,但黛玉实则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宝玉的爱却丝毫不逊色。所以当得知宝玉迎娶了宝钗时,瞬间丧失了生的欲望。
其次,黛玉的死是封建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宝黛之恋就是对礼的大不敬,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定终身的行为是可耻的,而黛玉正是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爱情根本没有挣扎就结束了,但没了爱情的黛玉就像没了水的花儿,让她靠什么活下去呢?作者这样安慰我们,黛玉是来还眼泪的,还完眼泪就该走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在作者眼里,这种结局对黛玉是最好的,毕竟她那么骄傲的人。
再次,黛玉之死是作者层层铺垫的,黛玉一出场作者就描写她有不足之症,而时时刻刻在生病,在吃药。而她的心病也是一天比一天重的,从初来是的拘谨不安,到爱上宝玉的纠结,忐忑,跟宝玉敞开心扉后的嫉妒吃醋,到最后爱情破灭的撕心裂肺。所以我认为,黛玉身体上的病是导致她死亡的一部分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疾病。
再次,黛玉的死是对她逝去爱情的祭奠。宝黛的自由恋爱失败了,在当时的社会读者可能人人称快,这种可耻都行为就应该让她灭亡,而在今天社会,我从黛玉的死读出了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要么拥有真正的爱情,要么即使死亡也决不勉强。
我眼中的黛玉,始终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始终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孤傲,始终是才情饱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