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还是今年夏天在南坪的一个咖啡厅,为了等待夜晚而消磨时间。虽只草草翻了几页,但早已没有摘抄习惯的我看到一些喜欢的句子竟也拍了照,回家后滕到笔记本上。前两天无意翻到笔记本,买了电子书决定继续把它看完。
作者是一位远嫁瑞典、在当地一所语言学校任职的女性。全书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北欧这几年所见所闻所感,多次谈及北欧国家高福利高保障制度、生活节奏慢、喜欢阅读、爱创新、孩子没有学业压力、一切以兴趣为上。且不论是否有夸张,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羡慕那样的生活。然而,我所思考的是美好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一面。
谈及北欧,除了极光和圣诞老人,提及最多的应该就是高福利高保障社会。在国人眼中最重的两座大山——教育和医疗,人家政府全包。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可以随时换工作、随时重新回到校园生活……这些随性与放纵都是以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体系为前提。这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高福利高保障-生活无忧-选择喜欢的职业-享受投入-专业、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高福利高保障社会。
然而,除了发达的社会经济和资源优势的支撑,最重要的还是高额国民税收作为高福利的“保障”。在改革探索期,一度国民收入税率达到102%——意味着每赚100元则需要付出102元的税,按照历史经验,如果这种税制持续下去,社会迟早崩溃。还好探索终究是探索,政府很快纠正了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我没看出具体税率是多少,但应该维持了总体的平衡。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北欧人民并没有因为高福利高保障就放弃奋斗,反而因为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更愿意勤奋、专研。但这种高税率高保障的平衡下,是否有可能产生公平问题:有的人一辈子努力工作,有的人一辈子安于享受,而他们都享有社会同样的保障;有的人一辈子努力工作,却因意外或疾病离开人世,有的人一辈子安于享受,却活得长久享尽了社会福利。那么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努力工作的人是否会因这样的不公平也选择享受?这个问题或许真的很难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