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草稿箱里有多篇烂尾的文章,除了一点写了不满意弃稿的,不少是卡住了没法往下写,有几篇有好几千字了,躺在草稿箱里,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去年看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集《如果大雪封门》,很喜欢,看得比较用心,里面不少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去写的,读来亲切有代入感。看完《忆秦娥》,当时一下子有了想法,准备写一位老奶奶,原本是童养媳,后来少爷考了大学,正逢开天辟地新时代风气,老爷就把她认作女儿嫁给了我的小爷爷。写到这里卡文了,怎么把现在的她和那位少爷再勾连在一起?那篇《忆秦娥》里,前面一直没有披露七奶奶和汝方的感情,说到汝方的死,才显露两个人掩埋了几十年的深情。既有人物深藏不露的深情,涉及伦理亲情爱情,又有着宏大的时代背景。
这篇还在草稿箱里,写了三千字了,情节还没有推进,不满意,又舍不得删,总觉得有一天我会接着写下去。
我经常想起这篇文章,好像那位奶奶真的在我家隔壁,对我好,有着旧时代的印记,有着时间沉淀下来的从容,我也想写她深藏不露的感情。
只是我设定的视角是我,她的一个侄孙,她的那位心上人不在我的视线里也不在别人的视野里,所以卡住了,没法勾连。
也许,该把那位爷爷的后来的生活背景改动一下。
我通常这样,写不下去就先晾一晾,也许放很久。也有的得以注入新的灵感重见天日。
没有灵感了或者又卡文了,我会去翻翻草稿箱。就像收拾旧的储物箱,说不定会找到一篇又让人灵光一闪,接着写下去了。
比如《独角戏》。最初就是一篇一千字的人物简单描写,写一个老太太爱炫耀,散文式的,一些叙述看着觉得没有生气,放那里了。后来在老家遇见一个黑瘦神气的小老太太,感觉把人物放她身上就活了,就改写成小说,脑海里是她,写下来比较很顺。当时也是受那本小说集的影响,用了第一人称写的,写写歇歇再补充。也是一种尝试。
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我还是喜欢尝试,看见喜欢的篇章,就想着能不能试试模仿一下,比如视角比如结构。这也是我经常卡文的原因,一头热地去写,能力不够,越写越冷就停手了。自己又觉得比不去尝试好。
或者某一天看见一件事情受到启发觉得可以嵌入我的某一个故事里,那又把某篇翻出来接着去改去尝试新的方法续下去,谁知道呢。
卡文不可怕,卡文就放下,所以我的草稿箱里有许多烂尾文。我相信,某一天我有了材料会把它们一一翻新成我想要的篇章,说不定是精彩的,至少自己会喜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