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尤其喜欢他写的每一部小说。至于原因,我想除了作品本身的隐喻和情绪价值外,还有作品的文字风格——清丽流畅。
村上春树的文字很特别,并非三言两语可以简单的说明。清丽流畅也分很多种,许多作者的文字也会被读者归为清丽,但是阅读的体验却不尽相同。这个时候,想起某文学评论家的一句话“一个人即他的风格”,是的,哪怕你对中意的作家再怎么模仿,你的文字风格也是区别于他的。
总的来说,村上春树的文字更多时候立足第一人称的视角,环境描写也好,人物描写也罢都能给人某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平实舒缓,很容易的让人代入其中。也因为如此,即便村上春树的小说故事性不强,也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喜爱。
事实上,村上春树的情结构思也是很新颖的。不论是长篇《太阳以西 国境以南》《奇鸟行状录》,还是短篇《象的失踪》《再袭面包店》,都很有特色。因为这种新颖,我才开始大量的阅读他的其他小说,甚至爱上阅读小说。
在此之前,我是不怎么看小说的,接触过一些名家作品,比如张爱玲的《小团圆》,莫言的《丰乳肥臀》,刘震云的《一句顶万句》,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这些作品很有深度,但是文字风格很难让我有足够的专注力读下去。与此同时,接触过一些网络小说,比如比较有名气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虽然文字是大众喜欢的那种通俗活泼,还是难以阅读下去。无关乎长度篇幅,即便是豆瓣平台上那些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也很难感冒。
写到这,突然想起林语堂在某文章中提到的“文学情人”一说,大意是说痴迷于一个作者的文字风格和作品,把他当做文学创作的模板进行学习和模仿。很有意思的文学理论,事实上,时隔多年我的阅读趣味几乎没怎么变过,对于村上春树的小说依旧能轻易的找到熟悉的代入感。而对那些经典名著《我的大学》《双城记》《复活》(或许是翻译的原因)不太感冒。
喜欢小说这个文体,也是因为村上春树的一些观点,比如写《少年卡夫卡》,作者表示“我想做的是让他思考,让他用自己的脑袋判断”,小说没有太多的启蒙意味,更为客观,也因此小说能够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桌上放着曾经购买的《海边的卡夫卡》一书,我随手翻开一页随即沉浸在字里行间……
网友评论